蜀汉,作为三国中的最弱一方,常常被认为最没有机会统一天下。然而,诸葛亮却多次北伐,宣称要“逐鹿中原”,而非仅仅安于现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诸葛亮如此智慧,却执意北伐? 蜀汉的弱势局面 最初,刘备的集团是相当强大的。就连曹操亲自出征,也未能成功击败刘备。在刘备刚占领益州不久,他便计划进攻汉中,扩大版图。曹操得知刘备的行动后,虽然亲自带兵前往长安进行防备,但他并未立即进入汉中,因为他低估了刘备的实力,认为刘备不可能成功攻占汉中。 然而,定军山一战改变了局势。刘备的军队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得曹操始料未及。听闻刘备胜利,曹操匆忙带领大军进入汉中,却发现刘备的实力已经远超他的预期,曹操完全无法抗衡。最终,曹操不得不撤退,刘备成功占领汉中,并扩展了势力范围,直到数十年后,曹魏才重新掌握汉中。 紧接着,关羽水淹七军的胜利进一步展示了刘备集团的强大,甚至让原本是盟友的孙权也感到威胁,选择联合曹操,共同削弱刘备的力量。最终,关羽败北,荆州丧失,刘备所拥有的仅剩益州和汉中。这时,蜀汉与曹魏、东吴的差距已经相当大,许多人都认为蜀汉无法再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梦想早已破灭。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坚持多次北伐。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北伐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并非单纯的为了恢复汉室的王业,而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重要目的: 1. 凝聚蜀汉人民的心 蜀汉的统治阶层大多是外来势力,特别是刘备和他的亲信。外来势力与益州本土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利益冲突,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增强蜀汉内部的团结,诸葛亮不得不通过北伐来转移视线。将民众的关注引导至外部战事,从而减少对内部矛盾的关注。这在今天的政治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转移矛盾的策略。 2. 削弱曹魏的国力 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非常大。如果让曹魏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只会进一步加大。因此,诸葛亮需要不断通过北伐扰乱曹魏,使其无法安稳发展,延缓蜀汉的灭亡。这种策略的核心,正是通过持续的小规模战斗,迫使曹魏分心。 从根本上看,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是为了恢复汉室的辉煌,而是为了给蜀汉争取更多生存的时间。然而,这一策略有着严格的限度。北伐的烈度和频率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过度,可能会导致蜀汉国内的矛盾激化,甚至自我瓦解。 魏延的角色 魏延作为蜀汉的名将,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也以高傲自负为人所知。他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能够一举消灭曹魏,但其风险过大,不利于蜀汉的长远发展。诸葛亮并不认同这一方案,因此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更为关键的是,魏延的军事能力虽强,但他性格中的高傲与不羁让诸葛亮深感担忧。为了防止魏延在自己去世后,掌握大权后不加节制地发动北伐,可能将蜀汉带入灭亡的深渊,诸葛亮在临终时刻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大权交给魏延的死对头杨仪,而不是魏延。这样一来,魏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诸葛亮成功避免了魏延带领蜀汉走向更危险的局面。 结语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延缓蜀汉的灭亡,而非简单地复兴汉室。而魏延的死,也与诸葛亮的最终安排密切相关。诸葛亮深知魏延若掌控兵权,必定会不顾后果地北伐,这种做法对蜀汉极其不利,因此在临终前,他果断将权力交给了杨仪,借此除掉了魏延,避免了更多的隐患。这一系列举措,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在面对蜀汉困境时的最后自保之策。 通过这些精心布局,诸葛亮在短时间内为蜀汉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但也留下了不少未解的遗憾。 (本文参考自《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