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杜聿明因改造态度良好,成为首批被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周恩来考虑到他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因此特别照顾他,安排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希望他能为两岸统一事业作出贡献。
杜聿明不负所望,投身这项事业,度过了余生。由于常年参与战斗,他的身体承受了很大压力。1981年,杜聿明因病住院,病情牵动了许多人心。有一天,他的老朋友郭汝瑰来到医院探望,或许因为知道杜聿明的时日无多,郭汝瑰突然问:“光亭,你为什么当初说我是共产党?”
杜聿明回应:“我有根据。”
郭汝瑰好奇地问:“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杜聿明微笑着回答:“山东方明。”
郭汝瑰追问:“是谁?”
杜聿明笑了笑:“这是个秘密,我不告诉你。”
话音刚落,他似乎想起了什么,紧紧握住郭汝瑰的手,急切地问:“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郭汝瑰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叹了一口气:“光亭,我们两个人的政见不同。”
杜聿明听后,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他恍若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场大战,思绪一转,仿佛回到了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之间,那三场决定性战役的时刻: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在这三场战役中,国民党基本失去了可以支撑政权的武装力量,国民政府的垮台只是时间问题。而说到哪场战役最为惊险,毫无疑问,淮海战役无出其右。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兵力对抗国民党的80万军队,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然而,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决策的正确性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中地下党员的秘密工作也功不可没。
郭汝瑰就是这些地下党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在淮海战役中,郭汝瑰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蒋介石的战术安排,迫使蒋介石放弃坚守蚌埠的计划,转而同意在徐州外围与解放军作战,这一变动为我军创造了分割敌军并逐步围歼的机会。
郭汝瑰是如何获得蒋介石如此深厚的信任呢?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郭汝瑰出生于1907年,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出身书香世家。年幼时,他就受到了父亲郭朗溪的影响,对北洋政府充满了反感。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并积极参与进步的学生运动。
18岁时,郭汝瑰从中学毕业,本应按父亲的意愿去上海学医,但他觉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救国才是更为迫切的事情。于是,他决定投身军旅。由于堂兄郭汝栋是川军师长,他便前往广州依靠堂兄,最终考入黄埔军校。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郭汝瑰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尽管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党组织没有立刻接受他,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后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郭汝瑰在党组织的考验下坚持要求加入共产党,并最终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
然而,由于蒋介石对郭汝栋的控制,郭汝瑰在蒋的部队中待了三年,并在1930年决定前往日本士官学校避难。在那里,他学习军事知识,希望将来能为革命作出贡献。然而,这一去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错失了和共产党保持联系的机会。
1931年,郭汝瑰回到上海,并考入了陆军大学,开始在国民党中逐步上升。凭借聪明才智和军中的机敏表现,他很快得到了陈诚的赏识,并成为“陈诚十三太保”之一。然而,随着职务的升高,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黑暗越来越感到失望,内心渴望回归共产党。
1945年,郭汝瑰在担任国民党军务署副署长期间,与老朋友任逖猷重逢,并主动表达了想要回归党的愿望。经过多次接触与考验,郭汝瑰终于重新回到党组织。
郭汝瑰归队后,很快向党组织献上了重要的情报。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职位成为了他发挥作用的舞台。1948年,蒋介石决定与解放军决战,并制定了守住蚌埠的战术,郭汝瑰却从中发现了危机,并劝说蒋介石改变计划,将战斗转移至徐州外围,从而为解放军创造了有利的战局。
杜聿明当时作为国民党将领,对郭汝瑰提出的战术感到疑虑,但在后来的战斗中,他渐渐意识到郭汝瑰的计划对解放军有利。最终,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杜聿明被俘,而郭汝瑰的身份仍然没有被完全揭露,直到杜聿明成了俘虏,才无法继续质疑。
郭汝瑰回归党组织后,为党效力。1949年,国民党渡江战役失败,蒋介石试图固守西南,郭汝瑰率领72军起义,破坏了蒋介石的计划。后来,郭汝瑰为党组织做出贡献,直至1995年因车祸去世,享年90岁。党组织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并高度评价他的一生。
郭汝瑰被誉为“中共插入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间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惊险而曲折,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