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陵墓叫乾陵,是她和唐高宗李治合葬之地。外形常被说成像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凤凰,如今却流传着“挖心注水、斩翅钉尾”的说法,很多人都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说,选陵地的任务交给了两位命理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接到任务后,一个往渭水以东的方向寻找吉地,一个也在同一区域摸索。秦川大地上有一座特别的石山,从南边看,像一位躺着的少妇,五官清晰,身体轮廓栩栩如生,中间还有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李淳风看到这景象,画出八卦,用针扎进地面,指向阴阳交汇之点作标记。袁天罡也找到自己心意的位置,放上铜钱,覆上浮土后离去。等到武则天亲自前去勘察时,发现李淳风的针正好插在袁天罡铜钱的中间。原来两位大师都看中了同一个地段,才决定在这儿建陵。
乾陵也被认为是唐朝十八座陵中,千年不曾被盗的一座,确实有些匠心独具之处。陵墓之下还有一个奇特的无头石像群。民间流传说,这些石像原本都完整无缺,是各国来朝的贵宾们站在这里向武则天行礼。到了明朝,一位外国大使看到自己的国家在这儿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守护着陵寝,觉得这有失国家尊严。为了不当面说出这话、又不触动百姓,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天夜里让当地人觉得庄稼受损,传言说这些石像夜里会作乱,只要把石像的头砍掉,庄稼就能保住。百姓听信了谣言,果然把石像的头都砍掉,才留下现在的无头石像群。
关于“挖心注水”和“斩翅钉尾”的说法,网络上有很多猜测,但没有确凿证据支持。很多人会把图片上流传的一些画面与陵墓联系起来,产生各种传说。其实,“挖心注水”很可能指的是陵区周边的一处人工水源或水库——这块水域本来是为当地居民和生产用水而建,并非直接说明要挖掘陵寝本身的心脏。
乾陵在历史上多次被盯上盗掘,但都没有被成功挖出过。传说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成千上万的民众都没有挖到这座陵墓,也被视为天佑的一种说法。
那么,为什么现在国家不去发掘这个“至少有500吨宝藏”的帝陵呢?原因在于考古的目标不是“找宝物”,而是保护文物。千年古物的保存极其脆弱,现阶段也无法保证在挖掘后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因此,暂时不动陵墓,放在原处,反而更符合保护的原则。
武则天,这位被后人称作“千古第一女帝”的统治者,至今仍安然长眠在乾陵。相比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乾陵也许不是最闪光的一笔,但它承载的历史与传说,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感谢观看,关注我,奇闻异事、都市传说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