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帝虽然被称为天子、九五之尊,但其实也是一个压力和风险都很高的职位。到了清朝,皇权几乎达到了极致。为了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清朝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侍卫。
但起初,保护皇帝的侍卫虽然数量不少,却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而是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当时的一个乱象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太繁杂,难以对每个侍卫都亲自安排和监督。稍有不慎,权臣便可能勾结侍卫,威胁皇帝的安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就曾提到摄政王多尔衮勾结侍卫、威胁自己安全的事情。于是,一个新的职位应运而生——领侍卫内大臣。
那么,领侍卫内大臣到底有多大官?答案是,这个官职确实很大,而且非常重要,属于正一品的高官。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名字,已经点明了两层含义:一是“领”字,说明他掌管和领导侍卫;二是“内大臣”,说明他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通常是王公大臣中最信任的人才有机会担任。
领侍卫内大臣设立于顺治年间,最早最知名的担任者是鳌拜。之后还有不少名望很高的人担任过这一职务,如索尼、索额图、明珠、胤祥、富察傅恒、和珅等。他们大多是权臣、宰相、亲王,很多与皇帝有着紧密的血缘或婚姻关系。比如,索尼和索额图是康熙时期的近亲;明珠是大太岁的舅舅;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富察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姻亲等。因此,在清朝,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人,在皇帝眼中往往是“真爱之人”,是愿意把性命托付给他的人。
从职权上看,领侍卫内大臣其实可以大致看作今天的卫戍司令,但他的权力更大,因为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往往身兼多职,甚至掌握着像六部衙门的大学士、亲王贝勒等实权派人物。传说中,和珅在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期间担任职务最多,具体有多少个很难一一统计。
但需要说明的是,清朝自宋朝以来就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普遍高于武官。作为领侍卫内大臣的武官,也不例外。雍正之后,在制定领侍卫内大臣的排序时,最终决定把这个职位排在大学士之后、协办大学士之前。也就是说,虽然依然属于武官,但地位与权力都非常显赫。
进入到道光、咸丰时期,中央权力逐渐弱化、地方将领权力上升,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被大幅削弱,逐渐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官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也在这儿留下了痕迹。
对这段历史,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