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许多古柏树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我们在编写《河北古树名木》这本书时,发现很多宝贵的树木保护得不够好,甚至未被大家充分认识。
在河北的农村,许多古树都被当地居民视为神树,这也是它们能够得到良好保护的原因。我认为,古树最好的保护地通常是墓地、古庙和农村。
这篇文章是《河北古树名木》系列之一,今天分享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树,大家可以一起了解和支持这些珍贵的树木。
1. 贺庄村古圆柏(金球柏)
位于抚宁县驻操营镇邹刘贺村的河东贺庄村,树龄约200年,高约10米,胸围180厘米,冠幅达到10米×10米。这棵古柏树干笔直,树冠近似球形,枝叶繁密,四季常绿,远远看去,树顶似乎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此当地人称它为“金球柏”。附近有一块刻有清道光27年(1847年)的石碑,树后曾为庙址,具体是谁种的树,何时栽种,至今无从考证。村民们普遍认为,这棵树已有200多年历史,从树的生长情况来看,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
2. 常家庄村古侧柏
这棵古侧柏位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常家庄村西北的山上,树龄约1200年,高13米,胸围410厘米,冠幅17米×18米。古柏树枝如龙般盘旋,树冠像一把巨伞,树荫覆盖一片土地。这棵树与1998年所建的抗日烈士纪念碑遥相对望,成为革命烈士们英勇事迹的见证者。常家庄曾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村民为国捐躯。1998年,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先烈,村里建立了纪念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 侯仲村古圆柏
位于枣强县张秀屯镇侯仲村,树龄大约600年,高20米,胸围380厘米,冠幅10.5米。这棵古柏树干笔直,树皮纹路整齐,枝干像龙一样蜿蜒盘绕,树冠宽大而均匀,气势雄伟。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这棵树的传说,甚至有人称它为“神树”。据村里老人讲,这棵树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庙里的僧人栽种的,最初栽了64棵,最后只剩下这棵繁茂的古柏。1982年,枣强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围栏和专家养护。
4. 黄土坡村古圆柏
位于涿鹿县栾庄乡黄土坡村的观音庙院内,树龄约1300年,高16米,胸围440厘米,冠幅15米×14米。古柏的树干从一米高处分成两部分,形成了类似两棵树紧靠在一起的样子。传说这棵树与庙同龄,庙是唐朝时期建立的,至今仍保留着“观音小庙”。树旁有许多树枝被锯断,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5. 靳彭城村古圆柏(曹魏古柏)
位于临漳县习文乡靳彭城村东的三教堂内,树龄约1500年,高21米,胸围5.5米,冠幅17米。传说这棵树与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关,曹操在阅兵时需要一个地方栓马,于是他命人从太行山移来一棵柏树,栽在玄武池南。树逐渐长成挺拔的古柏,成为曹操常常拴马的地方,因此得名“曹操拴马桩”。这棵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承载了许多传说,甚至被当地人视为神圣之物。
6. 晾马台村古圆柏
位于容城县晾马台村的明月寺大殿前,树龄约1000年,高10米,胸围510厘米,冠幅14米×12米。古柏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但依然枝繁叶茂。传说,明月禅寺在唐代由武则天亲自修建,寺庙屡次被毁又重建,而“晾马台”这一名称与北宋将领杨延昭抗辽保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树下的井传说是由杨延昭用神力扳倒的,后来他把战马拴在这棵树上,从此树也有了“晾马台”的名字。
这些古树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文化意义。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些古树的同时,也能加深对它们的保护意识,让它们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