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国内的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在日本军部内部,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别:统制派和皇道派。
统制派的成员大多是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元老军官,他们主张通过“合法”手段来扩大军部的权力。他们认为仅仅占领“满洲”远远不够,为了应对苏联的潜在威胁,必须进一步控制整个中国,把中国彻底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与之对立的皇道派则以年轻的陆军军官为主,打着“以天皇为中心”的旗号,主张通过武装政变来改变日本现状,树立军部的主导地位。皇道派背后有新兴财阀的支持,这些财阀急于在“满洲”投资,追求快速获利。他们认为征服整个中国既困难又愚蠢,不如先把“满洲”工业化,既能解决日本国内的困境,又能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影响。 虽然两派手段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军部权力,进一步侵略中国。随着矛盾加剧,到1936年初,双方的对立已到白热化,并最终引发了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二·二六事件”。 兵变的爆发 1936年2月25日夜,东京大雪纷飞,街头冷清。但在首相冈田启介的官邸却热闹非凡,他正在庆祝民政党在众议院大选中获胜。此时,皇道派军官们却在秘密筹划一场兵变,企图夺取政权。 2月26日凌晨,皇道派军官香田清真、粟原中尉等人紧急召集1500名士兵。一些士兵并不知情,以为是夜间演习。等到行动开始,他们才发现任务是刺杀政要、控制政府要害部门。 叛军分成几路:一队直攻首相官邸,企图杀死冈田启介;另一队冲入陆军大臣官邸,强迫支持;还有小组负责袭击宫内相、教育总监、西园寺公望等要人。 清晨,粟原带兵闯入首相府。冈田启介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惊醒,在妹夫松尾传藏的掩护下藏进浴室。为了保护首相,松尾冒死与叛军对抗,最终中弹身亡。叛军误以为他就是冈田启介,将尸体抬进卧室庆祝“成功”。而真正的首相则在浴室与壁橱中几次死里逃生,靠女婿迫水久长等人的机智才秘密脱险。 与此同时,其他叛军也行动频频。他们向陆军大臣提交“要求书”,要求罢免统制派首领,把皇道派军官安排进要害部门,并宣布戒严。 天皇的态度与叛乱失败 皇道派原本指望天皇会支持他们,但当陆军大臣将情况上报后,天皇态度异常明确,直接斥责道:“不管出于什么精神,这次叛乱都是极其遗憾的,有损国家。”并坚决要求平定兵变。 很快,东京进入戒严状态。2月28日,天皇以敕令的名义要求叛军立即撤回部队,否则将开火镇压。这一命令让叛军陷入分裂:有人主张服从天皇,有人坚持认为天皇是被统制派胁迫才下的命令。 最终,叛军士气涣散,大批士兵离队回归部队。到2月29日下午,叛乱全面瓦解。 结局与影响 “二·二六事件”很快被平息,皇道派遭到彻底清洗,许多军官被判死刑或长期拘禁。讽刺的是,皇道派试图建立的军部专政政权,最终却由他们的对手——统制派实现。从此,日本以军部为核心的天皇制法西斯政权正式确立,加速了侵华和对外扩张的步伐。 这场政变虽然仅持续数日,却成为昭和时期日本法西斯走向全面统治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