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鲁惠公和他的妾室仲子去世后发生的一件不合礼制的事情。
当时周平王派了一位名叫宰咺的官员来鲁国吊唁,并送来了丧礼用品。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按照当时的规矩,天子派来的大臣不能直接写名字,但史书却写了宰咺,这其实是在委婉地批评周平王做事不合规矩。
这件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七月。我们来算算时间:鲁惠公肯定是在前一年去世的,因为新年号要用在新的一年。按照当时的丧葬制度,诸侯死后五个月下葬,所以惠公至少已经下葬两个月了。周天子这时候才派人来吊唁,明显太晚了,很不合礼数。
《左传》里记载了当时的丧葬规矩:天子去世七个月下葬,所有诸侯都要参加;诸侯去世五个月下葬,同盟国的国君都要来;大夫去世三个月下葬,同级别的官员都要来;士去世一个月下葬,亲戚们都要来。
这里说的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吊丧时送的财物。不同典籍解释略有不同:《公羊传》说送车马叫赗,送钱财叫赙,送衣服被子叫襚;《穀梁传》还补充说放在死者嘴里的珠宝玉石叫含。
更离谱的是,周平王居然连还没去世的仲子的丧礼也一起送了!仲子其实是一年零五个月后才去世的。这就好比现在有人给还活着的老人提前送花圈,实在太不合时宜了。
各家的解释也有分歧:《公羊传》认为仲子是鲁惠公的妾,周平王把两个人的丧礼合并送很不合适;而《穀梁传》却说仲子是鲁惠公的母亲,但这就更说不通了,因为如果真是母亲,周平王送丧礼反而是合礼的。
我个人觉得《穀梁传》的说法站不住脚。就算仲子曾经是鲁孝公的妾,但既然她儿子当了国君,她就应该是国君的母亲了,周王给她送丧礼怎么会不合礼呢?
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严格的礼制规范,以及当时人对礼节的重视程度。即使贵为天子,不按规矩办事也会被史书记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