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之城的兴衰:摩尔曼斯克的百年沧桑
在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时,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还拥有46万常住居民。然而三十年后的2018年,这座城市的人口已锐减至29万——相当于每天都有3位居民选择离开这片极北之地。俄罗斯向导伊万用低沉的嗓音向我们讲述着这座北极第一城的传奇故事。 这里承载着俄罗斯帝国最后的荣光,伊万指着远处斑驳的苏联时期建筑说,191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以罗曼诺夫王朝之名建立了这座城市。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在1985年获得了'英雄城市'的至高荣誉。 这座位于科拉半岛东北端的城市,深入北极圈达300多公里,总面积相当于三个瑞士。在巴伦支海沿岸的主城区,如今生活着29万勇敢的北极居民。早在10世纪时,这里的原住民萨米人就因芬兰人的排挤而北迁至此,以驯鹿和捕鱼为生。 一战期间,这座不冻港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1916年,沙俄在此修建的铁路将盟军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避免德军轰炸,当局特意用俄语中挪威人的含义将其命名为摩尔曼斯克。数万平民日夜不停地转运物资,为俄国最终获胜提供了坚实保障。 内战时期,这里又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英法美联军派出近2万士兵和十余艘战舰占领该城,试图切断苏俄补给线。直到1922年,历经五年血战的苏军才完全控制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 苏联时代,摩尔曼斯克迎来了高光时刻。1937年,北方舰队在此成立,很快发展为苏联最强大的海军力量。鼎盛时期,这里驻扎着200多艘舰艇和1300架战机。但二战的炮火让这座不沉要塞付出了惨痛代价——德军792次空袭投下20万枚炸弹,90%的建筑化为废墟。令人动容的是,当地居民在枪林弹雨中仍坚持出海捕鱼,为前线将士提供了360万罐救命粮。 战后,这里成为苏联核潜艇部队的摇篮。从1958年首艘核潜艇入列,到1991年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部署,摩尔曼斯克始终是红色海军最坚实的后盾。 但为什么人们要离开这座英雄城市?面对我的疑问,伊万苦笑着解释:首先是因为这里仍是俄罗斯最敏感的军事禁区。作为北方舰队总部所在地,造访某些区域需要经过国防部、安全局等层层审批。他透露,过去十年经手的1500份旅游申请中,仅有75份获批。 极端的自然环境更是严峻挑战。每年长达103天的极昼极夜,冬季零下40度的刺骨严寒,让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虽然5-9月气温回升,但短暂的夏季根本不足以发展农业。所有生活物资都需要千里迢迢运来,导致物价堪比北欧邻国。 你看那座北极饭店,伊万指着市中心孤独矗立的摩天楼,作为北极圈最高建筑,它几乎无人问津。同样冷清的还有艺术博物馆——开放多年只售出500张门票。 丰富的矿产和鲟鱼子产业造就了一批富豪,但他们赚够钱后往往选择移民挪威。 留下的普通市民要面对寡头垄断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伊万叹息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为这座城市骄傲,又不得不看着它慢慢老去。 暮色中,极光开始在北极饭店上空舞动。这座冰封的钢铁巨人沉默地伫立着,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荣耀与牺牲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