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末期,整个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蒙古贵族阶层内部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内战。与此同时,官员贪腐成风,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贵族们更是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雪上加霜的是,连年天灾导致粮食歉收,饿殍遍野的惨状随处可见。走投无路的农民们不得不效仿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起义领袖——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到宋末的宋江方腊,纷纷揭竿而起,向腐朽的统治阶级发起猛烈冲击。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人们往往会聚焦于三位关键人物: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三位枭雄在元末群雄中实力最为雄厚,其中朱元璋更是开创了大明王朝。与张士诚相比,陈友谅在史书中占据更多篇幅,因为他确实是少数能与朱元璋一较高下的强劲对手。然而在历史的光影中,还有一位同样重要却被后世淡忘的英雄人物——他领导起义长达十年之久,麾下曾拥兵百万之众。
这位被历史遗忘的英雄就是陈友谅的上级——徐寿辉。事实上,陈友谅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徐寿辉打下的基础之上。徐寿辉生于1320年,湖北罗田人,与陈友谅同年。他原本是个走街串巷的布商,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更难得的是他为人正直,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当地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正是这种群众基础为徐寿辉后来的起义埋下了伏笔。他对元朝的暴政早已深恶痛绝,只待时机成熟便要揭竿而起。1351年五月,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大别山北麓发动数万黄河民工起义,这给了徐寿辉绝佳的机会。他立即联合麻城铁匠邹普胜、宜春和尚彭莹玉等人,在鄂东地区广泛宣传天下大乱,弥勒降世的预言,很快组织起了起义军。 作为起义领袖,徐寿辉的部队也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与众不同的是,他们以弥勒信仰为精神支柱。这支起义军势如破竹,短短数月间就击败了元朝威顺王宽撤不花的军队。在攻占蕲州、黄州后,徐寿辉选择在水陆交通要冲蕲水(今浠水)建都,定国号为天完——这个独特的国号暗藏玄机:大字加一横为天,元字加宝盖头为完,寓意就是要彻底压倒大元王朝。 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国号似乎真的带来了好运,徐寿辉的势力迅速扩张。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等地相继落入天完政权掌控。他提出的摧富益贫口号深得民心,获得广大贫苦农民的热烈响应。起义军从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发展到几十万,鼎盛时期更达到百万之众。这个规模远超后来陈友谅巅峰时期的六十万兵力,足见徐寿辉当时何等得人心。 除了鲜明的政治口号外,天完军的成功还得益于严明的军纪。军队明令禁止奸淫掳掠,每攻克一地都秋毫无犯,只将归顺的百姓登记造册。可惜的是,徐寿辉苦心经营的一切,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第一个从中渔利的是丞相倪文俊,作为最早追随徐寿辉的元老,他战功赫赫却野心勃勃,曾因贪图富贵险些投降元朝。 在招安谈判破裂后,倪文俊杀害元朝威顺王之子以绝后路。眼看投靠元朝无望,他又将矛头转向徐寿辉,密谋弑君篡位。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友谅抢先一步除掉了倪文俊,顺势接管了天完政权的大权。曾经叱咤风云的起义领袖徐寿辉,就这样落入了陈友谅的掌控之中。1360年,陈友谅在进驻石矶后,借议事之名将徐寿辉诱杀,用铁器击碎了他的头颅。陈友谅虽然全盘接收了徐寿辉的基业,但最终也难逃败亡的命运。1363年八月,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兵败身亡。尽管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仅存续了短短十年,但他在推动元朝覆灭、促进明朝建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正如史家所言,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起义浪潮,最终冲垮了元朝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