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智谋之士都在寻找明主。正如谋士郭嘉所言:智者当慎重选择主公。选对了明主,就能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若不幸跟错了人,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抱憾终身。
郭嘉这番择主论是在评价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时提出的。他指出:明智之人懂得选择明主,所以能百战百胜、功成名就。袁绍虽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用人之道。他优柔寡断,谋而不决,想与他共谋大业,实在难如登天!
袁绍帐下不乏智谋之士和勇猛战将,但他最大的软肋就是缺乏主见。每当谋士们争论不休时,他总拿不定主意。比如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仓遭袭后,张郃建议设伏截击曹操,郭图则主张围魏救赵之计。结果袁绍竟想出一个荒唐的折中方案:让主张伏击的张郃去攻打曹营,另派轻骑救援淳于琼。
这种张冠李戴的指挥让张郃进退维谷,最终愤然投奔曹操。至此,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尽失,想打赢官渡之战简直比登天还难。
袁绍的失败告诉我们: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主公的才能才是成败关键。就像贾诩辅佐张绣、郭嘉最初投靠袁绍时,都难有作为。只有遇到曹操这样的明主,他们的才华才得以施展。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高明的谋士,若主公不纳谏,也是徒劳。
袁绍的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说到底就是能力不足,分不清良策与昏招。反观曹操、刘备、孙权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他们慧眼识人,善于纳谏。
试想,若诸葛亮一直跟着刘表,庞统始终效力周瑜,法正永远在刘璋麾下,他们恐怕连在史书上留名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成为三国顶级谋臣了。史载诸葛亮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庞统经学思谋,荆楚高俊,法正奇画策算,算无遗策,但若没有明主赏识,这些才华都将埋没。
就连毒士贾诩,到了曹操帐下也得收敛锋芒。这充分说明:真正左右历史走向的,是那些雄才大略的主公,而非运筹帷幄的谋士——再好的计策,若无人采纳,终究是纸上谈兵。
刘备得诸葛亮时,常说自己如鱼得水。但细究起来,诸葛亮才是鱼,刘备才是水。若没有刘备的知人善任,诸葛亮的才华何以施展?事实上,刘备白手起家的能力,与曹操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胜过诸葛亮。比如在知人善任、当机立断上,刘备就更为出色。
真正的雄主,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比如取得汉中后,刘备出人意表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而非众望所归的张飞。当时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魏延资历尚浅,此前只是牙门将军,怎能与坐镇荆州的关羽平起平坐?
但事实证明刘备眼光独到。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寸土未失,完美执行了不主动挑衅,但坚决防守的战略。他曾向刘备立下军令状:若曹操举国来攻,我必为大王拒之;若偏师十万来袭,我定为大王吞之!
可惜后来魏延被杨仪等人陷害致死。若非如此,蜀汉后期的军事格局或将改写。
刘备慧眼识人,诸葛亮也效仿其道,力排众议重用马谡。但这次却栽了大跟头。街亭之败不仅让蜀汉痛失良机,更暴露了诸葛亮在识人方面的不足。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刘备临终前曾特别提醒: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未予重视。
同样是独断专行,刘备用魏延大获成功,诸葛亮用马谡却惨败收场。这鲜明对比说明:在识人用人方面,诸葛亮确实略逊刘备一筹。
历史一再证明,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多寡,更在于决策者的能力。官渡之战袁绍以强败弱,赤壁之战曹操重蹈覆辙。而刘备与诸葛亮这两次乾纲独断的一成一败,更值得我们深思:究竟什么样的领导者,才能真正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