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年,孙权于武昌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东吴政权。与许多统治者一样,晚年的孙权也开始对方士和所谓的“奇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根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招揽方士介象、姚光等人,甚至授予他们官职。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行为如出一辙。但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这两位相隔四百多年的帝王,对待“奇术”的态度实则有着本质区别。
孙权招揽方士:实用主义胜过长生追求
孙权与方士的交往,见诸史籍的主要有两位:介象和姚光。
据葛洪《神仙传》记载,介象精通隐形变化之术,孙权曾向他学习隐身术。试想一下,三国时期的间谍战何等激烈,若真能掌握隐身术,对东吴的情报工作将是巨大助力。虽然隐身术显然不可能是真的,但这反映了孙权对方术的兴趣点在于军事应用。
另一位方士姚光,据《建康实录》载,孙权认为他“有道术”,结果姚光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杀。这说明孙权对方士的“道术”并非盲目相信,当方士威胁到政治稳定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处置。
孙权还曾向方士吴范请教气象知识。《三国志·吴范传》详细记载了孙权多次依靠吴范的气象预测来制定军事计划。例如214年征讨皖城时,吴范预测“戊午日巳时破城”,结果如期破城。这类方术实际上是对天气规律的经验总结,具有实用价值。
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对待长生不老的态度十分理性。《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当南疆献上长生不老药时,孙权却说:“此药若真能令人不死,你们的主人何不自服?”这种怀疑态度与秦始皇对长生药的狂热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执迷追求
反观秦始皇,他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可谓不惜代价。《史记·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始皇多次派遣方士徐市(即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出海求仙药的故事。秦始皇甚至自称“真人”,不再称“朕”,表现出对神仙之说的全身心投入。
为追求长生,秦始皇耗费巨大资源支持方士们的研究和探险活动。当方士侯生、卢生等人最终求药未果而逃亡时,秦始皇勃然大怒,引发了著名的“坑儒”事件,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
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执念,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他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统一天下,五十岁病逝沙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渴望永享权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追求已经超出了实用主义范畴,成为一种宗教般的狂热。
两位君王的不同背景与动机
孙权与秦始皇对待“奇术”态度的差异,源于两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十八岁就开始统领江东,历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深知谋略和实用技术的重要性。他招揽方士,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军事、气象、医疗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在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是生存所必需的。
而秦始皇作为开创性的帝王,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权力和疆域。他需要构建一整套合法性叙事来巩固统治,神仙方术正是其中一环。加上对死亡的天然恐惧,使他对长生术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执着。
六朝时期方术文化的兴盛
孙权对待方术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六朝时期方术文化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方术不再仅仅是追求长生,而是发展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形态:
天文星象用于预测国家命运;堪舆术用于城市规划;医药方术用于治病救人;甚至还有幻术、变化术等用于军事和娱乐。方士们往往身兼多种技能,既是道士,又是医生、天文学家甚至工程师。
孙权招揽的这些方士,如吴范、刘惇等,大多精通天文历法,他们的“术数”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古代科学和迷信的复杂知识体系。孙权作为实用主义者,取其实用价值而弃其荒诞成分,这种态度与秦始皇的全盘接受形成鲜明对比。
权力与方术的复杂关系
纵观中国历史,权力与方术的关系总是复杂而微妙。统治者们一方面需要方术来提供合法性支撑和实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警惕方术可能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孙权对方士的利用与控制,代表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态度。他既利用方术的实用价值,又不完全沉迷其中;既给予方士一定地位,又不允许他们干扰正常政治秩序。这种平衡术,体现了孙权作为政治家的成熟。
反观秦始皇,对方术的全然相信和依赖,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政治动荡。求长生不得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反讽。
当我们重新审视孙权“迷恋各种奇术”的历史记载,应该看到这位东吴开国者背后的实用主义智慧。与秦始皇的盲目追求长生不同,孙权对方术的态度是工具性的、有选择的。这种区别,也正是两位帝王统治风格和个人性格的生动写照。
在当今各种“神奇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孙权这种既开放又谨慎的态度,或许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对新技术、新知识保持开放心态,但同时保持理性判断,不盲目迷信,这才是面对未知世界的正确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