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曾对明朝的皇帝们有过精辟评价: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其他皇帝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朱元璋从一介布衣逆袭成为开国君主,其统一天下的艰难程度远超常人想象。而朱棣在位期间更是功勋卓著——五次亲征漠北、派遣郑和下西洋、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等,这些举措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历史学者普遍认同这一评价,但鲜少有人关注这些帝王身上的特殊轶事。以朱元璋为例,这位铁血帝王临终前反复念叨燕王来否四字,却因群臣的刻意沉默,最终在等待中抱憾离世。
这位草根皇帝的崛起之路广为人知:脱离郭子兴后,他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最终建立大明王朝。然而登基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展开血腥清洗。虽然有人辩解这是为皇太孙朱允炆铺路,但从时间线看并非完全如此。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先纵容丞相胡惟庸,再以谋反罪将其诛杀,株连一万五千余人。这场清洗持续十余年,连开国元勋李善长也未能幸免,最终三万人受牵连。当时太子朱标尚在,若仅为皇孙铺路,实在不必如此大动干戈。这更可能是朱元璋对权力的病态焦虑所致——任何威胁都会招致残酷报复,胡惟庸案不过是杀一儆百。
真正为朱允炆铺路的,当属后来的蓝玉案。因太子朱标与蓝玉交好,朱元璋原本无意加害。但朱标早逝后,为保皇孙继位,朱元璋不得不铲除蓝玉集团。讽刺的是,这场清洗导致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无将可用,反成朱棣夺位的助力。
野史记载,朱元璋临终前曾密诏朱棣进京,可能意图软禁以防不测。但建文帝恐生变故,又假传圣旨令其止步。这种说法虽难考证,却符合二人性格:朱元璋多疑善谋,建文帝优柔寡断。阴差阳错间,反而促成靖难之变。
当垂暮的朱元璋躺在龙榻上喃喃自语时,这位曾搅动天下风云的帝王,再也无力掌控局势。就像汉高祖刘邦临终密令陈平诛杀樊哙却不知结果一样,历史的车轮已脱离掌控。若当初朱元璋能当机立断,或许明朝历史就会改写。而群臣的沉默,最终让这位开国君主带着未竟的心愿,告别了他亲手缔造的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