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务府与明清宫廷饮食探秘
在清朝,负责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叫内务府,其主管官员称为总管大臣,通常由满族王公或重臣兼任。最初,总管大臣的品级为从二品,到了乾隆年间,升为正二品。
提到皇室的饮食,很多人会联想到御膳房,认为它是专门为皇帝和皇族准备饭菜的地方。实际上,御膳房是清朝独有的机构,在之前的朝代并不存在。它的职责不仅是负责皇族的日常饮食,还要操办各种宫廷庆典的宴席。而御膳房本身,正是隶属于内务府的下属机构。
明朝的“皇家食堂”——光禄寺
在清朝之前,明朝的宫廷饮食由光禄寺负责。光禄寺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单位”,其主管官员光禄寺卿的品级比正四品的知府还要高一级。到了明朝中后期,光禄寺的实际运作逐渐被宦官掌控,皇帝的饮食也主要由太监们经手。
光禄寺的职责范围极广,不仅要准备皇帝的日常膳食,还要操办各种宫廷宴会、祭祀典礼,甚至负责百官的饮食供应,连侍卫们的饭菜也由它提供。此外,光禄寺还负责制作祭祀用品,比如“福胙”(祭祀用的肉)、“福酒”以及供奉皇陵的“陈设牲醴”等。
为了满足庞大的宫廷需求,光禄寺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采购体系,专门从全国各地搜罗优质食材,如鱼肉、蔬菜、土特产等。据《明会典》记载,每年地方官府需向光禄寺进贡十万头牲口,分上下半年各五万头,由浙江布政司和直隶府衙负责押送至京城。
光禄寺的饭菜,真的难吃吗?
虽然光禄寺负责供应宫廷饮食,但它的饭菜质量却饱受诟病。明代文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权贵们的餐桌上虽然鱼肉充足,但几乎见不到山珍海味。这并不是因为光禄寺没有好食材,而是因为它的运作模式类似于今天的“国营食堂”,厨艺和服务水平有限,导致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美味。
在永乐二年的郊祀大典后,光禄寺为官员们准备的宴席菜单如下:
- 上桌:五种酒、五种果品、五种茶食、五种烧堞、三品汤;
- 中桌:四种酒、四种果品、三品汤;
- 随军将军:一种酒,外加汤粉。
尽管宴请的都是高官,但饭菜质量却令人失望。明代笔记《万历野获编》甚至将“光禄寺的饭菜”与“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并列,讽刺它们“名不副实”。
皇帝如何应对难吃的宫廷菜?
既然光禄寺的饭菜如此糟糕,皇帝能不能不吃呢?答案是:不行。按照朝廷规矩,皇帝的日常饮食必须由光禄寺供应。不过,明朝的皇帝们也有自己的办法——找太监开小灶。
据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明朝后期,皇帝的日常饮食逐渐由太监负责。起初,尚膳监专门为皇帝备膳,后来这个机构被撤销,改由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东厂太监轮流操办。这些太监不仅权力大,在饮食上也极为讲究,甚至个个都是“美食家”。
由于太监没有子嗣,他们的钱财大多花在吃喝玩乐上,因此,他们准备的御膳远比光禄寺精致。比如,万历皇帝的一顿御膳就包括:
- 肉类:126斤猪肉、10斤驴肉、5只鹅、33只鸡、60只鹌鹑、10只鸽子;
- 其他食材:23斤面粉、20斤香油、8斤白糖、16斤核桃、3斤竹笋等。
由此可见,太监们不仅食材丰富,厨艺也远超光禄寺。如果连这样的饭菜皇帝还不满意,那就真的无计可施了。
结语
从光禄寺到御膳房,再到太监私厨,明清两代的宫廷饮食制度反映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博弈。光禄寺虽为国营机构,却因效率低下而饱受诟病;而太监们凭借灵活的操作,反而让皇帝的餐桌更加丰盛。这也说明,即便是皇帝,想要吃上一顿好饭,也得靠“关系”。
参考资料:《五杂俎》《酌中志》《万历野获编》《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