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白起在军事生涯的第一场战役中就担任了左庶长一职,这是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中的第十级。在当时的秦国,想要获得爵位只有一条路可走——立下实实在在的军功。即便是贵族子弟,也必须亲自上阵杀敌才能获得晋升。以王室成员成蛟为例,虽然身份尊贵,却因缺乏战功而无法获得爵位。
关于白起的年龄,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各种史料推测,他在《史记》中首次登场时大约30至35岁。经过十余年的战场历练,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十级爵位完全在情理之中。无论他出身贵族还是平民,都不可能一步登天成为左庶长,必须通过一场场血战积累军功,这是秦国军功爵制度的铁律。
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结构。所有老秦人都被编入军队,通过战场杀敌来获取爵位和晋升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秦人实际上分为两类:老秦人和新秦人。老秦人专职从军,新秦人负责农耕,但两者都能通过各自的方式获得爵位。商鞅变法彻底堵死了旧贵族的特权之路,想要维持家族地位,唯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秦国的军功计算方式尤为特别:完全以斩获敌军人头数为准。即便是将军,其军功也不比普通士兵多,有时甚至会出现士兵爵位高于长官的情况。
白起的经典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伊阙之战中,他以不足敌军半数的兵力全歼二十四万敌军;华阳之战时,他率军八天内从咸阳奔袭至华阳(今河南新郑一带),直线距离约500公里,实际行军约600公里,平均日行70公里;鄢郢之战更是大胆,仅率七万精兵出征,完全放弃后勤补给,全靠缴获敌军粮草维持——这与后来霍去病的作战思路如出一辙。
白起有记载的战役几乎都是以弱胜强,他从不依赖秦国的国力优势,反而像霍去病一样奉行精兵策略。正是凭借数万精锐屡创奇迹,后世才会给予他论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的至高评价。即便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虽然秦国在国力上占优,但双方兵力相当。白起却创造了1:1兵力下完成围歼的军事奇迹。需要说明的是,后来增援的十五万秦军是在白起完成包围后,秦昭襄王临时降低征兵年龄、对河东百姓普升一级爵位后征调的,并未参与主战场的围歼作战。
白起擅长打歼灭战,一方面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国军功爵制度的残酷性。在以首级论军功的制度下,放走一个俘虏就意味着一个士兵失去晋升机会。军官的晋升也完全取决于所率部队的斩获总数。更残酷的是,如果部队伤亡大于斩获,整支部队都将失去获得军功的资格。
这种制度导致秦军根本无法容忍俘虏的存在,甚至出现了杀害平民冒功的现象。长平之战后四十万赵军降卒被杀,白起也是迫于无奈。如果放走这些俘虏,秦军将士绝不会答应——他们浴血奋战数年,就指望这些人头来换取爵位。最终放走的几百名年幼战俘,只是因为按秦法他们的首级不计入军功。历史的残酷就在于此:当赵军选择投降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更何况长平之战秦军同样伤亡惨重,若放走俘虏,将士们不仅白打几年仗,还要面临处罚,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