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这个看似美好的构想,实际上暗藏着巨大的领土野心。直到1940年,日本才正式公布了这个共荣圈的具体范围:不仅包括中国、朝鲜、日本本土及其扶植的伪满洲国,还将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地区,甚至远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西伯利亚东部都划入其中。
为了实现这个疯狂的计划,日本在战争初期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力量。到1942年底,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已沦陷,唯独印度只遭到小股部队的侵扰。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背景:印度能在当时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殖民者英国。在英国长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下,印度不仅两次随英军进犯中国,更将英国视为最强大的靠山。事实上,当时几乎整个东南亚都处于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之下。
因此,日本要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不仅要征服东南亚各国,更要直面这些国家背后的宗主国——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的野心,注定要与英国正面交锋。为了牵制英国兵力,同时巩固轴心国联盟,希特勒怂恿日本进攻印度。对日本而言,这本就是既定目标,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但时移世易,到1944年战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此时的日本早已不复战争初期的锐气。在东南亚战场,英军主力已退守印度,部分中国远征军也被日军切断退路滞留印度。这场发生在印缅边境的战役史称英帕尔战役,由日军将领牟田口廉也(号称小东条)对阵英军统帅蒙巴顿。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十万大军,驱赶着大批牛羊作为移动粮仓,越过印缅边界发起进攻。蒙巴顿迅速在钦敦江构筑防线,并抢先占领英帕尔周边战略要地。日军陷入被动局面:不仅要背水作战,后勤补给更是困难重重——印缅边境的崇山峻岭使得补给线完全依赖脆弱的丛林通道,加上盟军飞机的持续轰炸,物资运输时断时续。
更致命的是,雨季即将来临。日军必须在洪水泛滥前速战速决,因此初期攻势异常凶猛,甚至一度形成对英帕尔的夹击之势。危急关头,蒙巴顿请求美国空军支援,在美军协助下才暂时稳住阵脚。
随着战事拖延,日军处境日益艰难。士兵口粮从每人每天六两锐减至不足半两,而英印联军不仅补给充足,还能享用香烟和甜酒。当雨季终于来临,丛林变成泥沼,日军战斗力直线下降。十万大军被分割成数支孤军,原定的合围计划彻底破产。
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疟疾、霍乱、流感在军中肆虐,最高峰时染病者达三万人。饿得皮包骨的病号连武器都拿不动,更别说作战了。1944年7月2日,东京大本营不得不下令撤退,却可笑地将这场惨败美化为转进作战。
这场战役的失败绝非偶然:日军既无天时地利,更失人和。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中国战场陷入僵局的背景下,日本最终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这场战役也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破灭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