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与机遇的年代,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不仅上演着王朝更迭的宏大叙事,更涌现出一批智慧超群的谋士。当我们品读这段历史时,除了探究时代变迁的规律,那些以智谋著称的谋士们的故事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从谋略的难易程度出发,细数三国时期五位顶级谋士初出茅庐时的第一计。这些计策或显稚嫩,或显老辣,却都真实展现了他们智慧的光芒。 第五位:诸葛亮 被后世尊为智圣的诸葛亮,其出山第一计却出人意料地简单。公元208年春天,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卧龙先生出山。当时刘备寄居在荆州刘表麾下,诸葛亮主要负责练兵整军,尚未有机会施展谋略。
刘表长子刘琦因担心继母蔡氏加害,多次向诸葛亮求教自保之策。碍于身份,诸葛亮始终避而不答。一次游园时,刘琦将诸葛亮引至高楼,命人撤去梯子,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境中,诸葛亮终于道出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刘琦心领神会,主动请命驻守江夏,成功避开了权力漩涡。 第四位:郭嘉 公元196年,曹操痛失谋士戏志才,在荀彧推荐下,郭嘉登上历史舞台。这位被曹操称为奇佐的谋士,初献的屠一城,降十城之策堪称狠辣。他建议曹操在攻占泗水后大肆屠城,并故意夸大伤亡数字。这一心理战术果然奏效,沿途城池闻风而降,曹操兵不血刃连下十城。 第三位:贾诩 早在公元189年就出仕的贾诩,其首次献计要等到192年董卓被杀之后。当时李傕、郭汜欲解散部队逃亡,贾诩力劝他们反攻长安。这一计策虽助二人掌控朝政,却也导致朝局更加混乱,加速了东汉的衰败。 第二位:司马懿 公元208年被迫出仕的司马懿,直到219年才有机会献计。面对关羽水淹七军的威势,曹操欲迁都避祸。司马懿敏锐指出孙刘联盟的裂痕,建议联吴制蜀。这一计策不仅解了樊城之围,更间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 第一位:荀彧 公元191年投奔曹操的荀彧,初献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堪称三国最成功的战略布局。这一远见卓识的政治谋略,为曹操赢得了道义制高点,吸引了大批人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难怪曹操赞其为吾之子房。 这些谋士的初出茅庐之作,或显青涩,或显老成,却都为他们日后的辉煌埋下了伏笔。从处理家务事的无奈,到左右天下大势的雄才,这些第一计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乱世中智慧成长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