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著名战略的并非曹操,而是其谋士毛玠。在《三国志》中记载,毛玠曾向曹操献策: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段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三个关键策略:一是要尊奉天子,借助天子权威号令不臣之人;二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三是要储备军事物资。这三项措施构成了曹操早期政治战略的核心框架。但要实施这一战略,曹操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天子身在何处?新都城又该设在哪里?
当时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在毛玠献计时,汉献帝刘协正被李傕、郭汜等军阀控制,朝廷形同虚设。这些军阀把持朝政,皇帝和大臣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整个朝廷就像提线木偶,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威。
转机出现在公元195年。这一年,汉献帝终于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从长安向东逃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协决定返回旧都洛阳。这个决定为曹操实施战略提供了绝佳机会。与此同时,曹操也看中了许昌的地理位置,准备将其作为新的政治中心。
曹操向来以善于谋略著称。当汉帝抵达洛阳后,他立即展开行动。首先,他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积极拉拢周边军阀。当时洛阳周边势力复杂,包括国丈董承、白波军将领杨奉,以及韩暹、张扬等军阀。这些势力明争暗斗,比如韩暹就曾攻打董承,迫使董承投靠张杨。
正是这些军阀的内斗给了曹操可乘之机。不过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曹操最初派曹洪前去觐见汉帝时,就吃了闭门羹。关键时刻,谋士董昭的出现改变了局面。
董昭主动为曹操牵线搭桥,他代表曹操给杨奉写信示好。杨奉虽是朝廷将领,但在朝中孤立无援。曹操的橄榄枝来得正是时候,杨奉立即在汉帝面前为曹操美言。与此同时,国丈董承也在寻求外援对抗政敌,曹操抓住机会与之结盟。在两大势力的支持下,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汉帝。
见到汉帝后,曹操首先进贡了大量粮草和物资,解了朝廷燃眉之急。接着,他巧妙地使用离间计,向汉帝揭发韩暹、张杨的罪行。在董承、杨奉的配合下,韩暹被迫单骑出逃投奔杨奉。但杨奉很快意识到曹操的威胁,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在掌控局势后,曹操决定迁都许昌。虽然史书记载这是董昭的建议,但实际上曹操早有打算。董昭进言: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此五霸之功也。然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这番话正中曹操下怀。
选择许昌作为新都,曹操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洛阳在董卓之乱后已成废墟,重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正值用兵之际,曹操不愿分散资源。
其次,许昌位于曹操势力范围内,便于控制。这里远离其他军阀威胁,能确保战略安全。
再者,许昌地理位置优越。它地处中原腹地,距离曹操家乡谯县仅200公里,快马一日可达。这种中心位置既便于控制四方,又能吸引人才投效。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曹操不仅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目标,更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许昌作为新都的选择,充分展现了曹操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