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张飞和曹魏的张郃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这两位猛将确实有过正面交锋。有趣的是,对比他们的交战记录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张郃遇到张飞时往往处于下风,但面对以智谋见长的诸葛亮时,反而能屡屡得手,甚至让诸葛亮吃尽苦头。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张郃的军事才能忽高忽低?要知道,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连老对手司马懿都不得不服。那么为何在张郃这里,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其实仔细分析,其中的缘由并不复杂。
先来看张郃与张飞的对决。两人最重要的交锋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当时刘备和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激战,曹操派大将夏侯渊镇守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张郃作为副将驻守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公元215年,张飞率军进攻张郃驻守的宕渠。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具体交战天数,但结果非常明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进军宕渠、蒙头、荡石,破郃。《魏略》的记载更为生动:张郃被打得仅带十余亲兵从小路仓皇逃窜。这场宕渠之战成为张郃军事生涯中的一大败笔,也是两人正史中唯一一次大规模直接交锋。
当时间来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张郃的表现却判若两人。当时蜀军势如破竹,连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派马谡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曹魏方面则派出老将张郃率军阻击。张郃抓住马谡舍水上山的致命失误,切断蜀军水源后大破敌军,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在随后的几次北伐中,张郃继续给诸葛亮制造麻烦,甚至在第四次北伐时,虽然最终因粮尽退兵,但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展现出对诸葛亮战术的深刻理解。
造成这种反差的关键在于战场形势的差异。在宕渠之战中,张郃是深入蜀地的进攻方,战线过长且地形不利;而张飞则占据主场优势,利用熟悉的山地地形设伏取胜。但在北伐时期,攻守之势完全逆转:张郃依托曹魏强大的后勤体系和关中平原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守,而诸葛亮则要面对翻越秦岭、粮道漫长的巨大挑战。此外,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像马谡这样缺乏实战经验的将领被委以重任,也给张郃创造了可乘之机。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两国国力的悬殊。曹魏拥有人口近700万,常备军60万;而蜀汉仅132万人口,军队不足15万。这种差距使得张郃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增援,而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如履薄冰。值得注意的是,张郃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也影响了战局发展。在木门道之战中,张郃反对追击诸葛亮却被迫出兵,最终中伏身亡。有史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张郃死后,曹魏再无人能制衡司马懿,为后来的司马氏专权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