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无数能臣谋士用智慧书写了王朝兴衰的传奇。若论最负盛名的智者,三国时期的卧龙诸葛亮与元末明初的神机军师刘伯温堪称双璧。其中,刘伯温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跌宕起伏的君臣关系尤为引人入胜,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稳固皇权,对昔日并肩作战的开国功臣举起了屠刀。在这段充满血腥的历史中,唯有刘伯温以其过人的洞察力,看透了帝王心术背后的杀伐决断。
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胸怀韬略的刘伯温应朱元璋征召出山辅佐。他呈献的《时务十八策》犹如明灯,为朱元璋指明了夺取天下的战略方向。朱元璋如获至宝,立即拜其为首席军师。面对群雄割据的乱局,刘伯温运筹帷幄,提出先取陈友谅,后图张士诚的连环计策。这一精妙布局帮助朱元璋先后击败两大劲敌,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新朝初立,以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权势熏天。深谙制衡之道的朱元璋,刻意扶植刘伯温统领的浙东文官集团与之抗衡。然而当淮西武将陆续被清除后,这位多疑的帝王开始将警惕的目光投向功高震主的刘伯温,暗中筹谋如何处置这位帝王师。
刘伯温不仅精通兵法韬略,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被朱元璋赞誉为吾之子房。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谈。正因其超凡的智慧与声望,加上辅佐开国的殊勋,朱元璋始终觉得这位谋士是潜在的威胁,必须除之而后快。
随着猜忌日深,加之奸相胡惟庸的谗言挑拨,朱元璋终于对刘伯温起了杀心。某日早朝,当刘伯温姗姗来迟时,暴怒的皇帝正要借题发挥。不料刘伯温从容解释,称因苦思一个生字而延误。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勾起朱元璋的好奇——究竟什么字能难倒学富五车的刘军师?
不过是个'赦'字罢了。刘伯温轻描淡写地回答。暗自得意的朱元璋当即挥毫示范,却见刘伯温突然跪地谢恩:谢陛下赦免之恩!这出人意料的反转让朱元璋恍然大悟——自己竟被引入了请君入瓮的智谋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只得暂时作罢。此后,看透时局的刘伯温主动辞官归隐青田,虽暂避杀身之祸,却终究难逃帝王猜忌的阴影,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注:本文史实参考《明史·刘基传》及《明太祖实录》等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