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作为谥号通常具有正面含义。古人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君主都可获此美谥:日夜勤勉、时刻保持警醒;处理政务时恭敬谨慎、恪尽职守;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或是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由此可见,敬字凝聚了勤政、恭谨、守法等美好品德。但有趣的是,当敬用作庙号时,其含义却大相径庭,往往带有负面评价,与英宗等庙号的特殊含义类似。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皇帝获得敬宗庙号。
一、北魏敬宗元子攸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年),字彦达,出身鲜卑贵族,祖籍河南洛阳,是北魏第十二位皇帝(528-530年在位)。他来自显赫的皇族,祖父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父亲为战功赫赫的彭城武宣王元勰,母亲则是文穆皇后李媛华。
据《北史》记载,元子攸年少时曾担任孝明帝元诩的伴读,两人建立了深厚情谊。凭借父亲的功勋,他早年就获封武城县公,随后历任中书侍郎、城门校尉等重要职位。孝昌二年(526年),他被晋封为长乐王,担任侍中与中军将军。次年又升任卫将军、左光禄大夫等要职,逐步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528年孝明帝驾崩后,权臣尔朱荣一度想自立为帝,将元子攸软禁。但在部将贺拔岳的强烈反对下,加之占卜结果不利,尔朱荣最终改立元子攸为帝,改元建义。然而新帝只是傀儡,实权仍掌握在尔朱荣手中。
530年,不甘受制的元子攸设计诛杀尔朱荣及其党羽元天穆。此举引发尔朱家族强烈反弹,其侄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将元子攸掳至晋阳,最终在佛寺内将其缢杀,年仅24岁。532年,朝廷追谥其为孝庄皇帝,庙号敬宗,安葬于静陵。
二、唐敬宗李湛
唐敬宗李湛(809-827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827年在位)。作为唐穆宗李恒的长子,其母为恭僖皇后王氏。他于809年出生在大明宫别殿,821年封景王,822年被立为太子。824年穆宗驾崩后,16岁的李湛继位。
这位少年天子不仅未能展现治国才能,反而变本加厉地沉迷享乐。《旧唐书》记载,他比其父更加荒淫无度。登基次月就开始了荒唐的生活:第一天在中和殿击球,第二天转战飞龙院,第三天大摆宴席,如此循环往复。他甚至经常缺席早朝,将政务完全抛诸脑后。
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等人趁机专权,打击异己,导致朝纲败坏。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827年1月9日,李湛在宫中遭宦官刘克明等人刺杀,年仅18岁,成为唐朝最短命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