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制度中,亲王与郡王的区分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皇室的封王开始分为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其中单字封号的亲王通常地位高于双字封号的郡王。这种等级划分在清朝得到了延续,并直接体现在封号上。比如我们熟知的怡亲王、果郡王等封号,通过名称就能判断其爵位等级。
清朝的封王制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亲王封号既有单字也有双字。比如礼亲王、睿亲王是单字,承泽亲王则是双字;郡王中也有克勤郡王、慎郡王等双字封号。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清朝,单字亲王和双字亲王,谁的等级更高?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清朝爵位制度的演变说起。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期,最高爵位是贝勒,满语中就是王的意思。当时八旗的旗主都拥有贝勒头衔。直到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后,才建立了完整的宗室爵位体系,设立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多级爵位。其中和硕亲王是最高等级的宗室爵位。
皇太极登基后的首次册封中,共封了六位和硕亲王。这些亲王包括他的二哥代善(礼亲王)、堂弟济尔哈朗(郑亲王)、十四弟多尔衮(睿亲王)、十五弟多铎(豫亲王)、儿子豪格(肃亲王),以及代善之子岳讬(成亲王)。值得注意的是,这六位初代亲王中,除岳讬外都是后来著名的铁帽子王。岳讬后来因触怒皇太极被降为郡王,最终以克勤郡王的身份成为铁帽子郡王。
这些初代亲王不仅拥有亲王爵位,还都是八旗旗主,地位之尊贵不言而喻。这也奠定了清朝单字亲王的崇高地位。那么,双字亲王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实际上,清朝最初册封的亲王都是单字封号。双字亲王大多是由郡王晋升而来。皇太极称帝后,除了前述的亲王外,还册封了一些郡王和贝勒。比如十二弟阿济格被封为武英郡王,七哥阿巴泰为饶余贝勒,侄子杜度为安平贝勒。后来阿济格晋升亲王时,封号简化为英亲王;而阿巴泰晋升郡王后仍保留饶余郡王的双字封号。可见在清初,亲王多为单字封号,郡王多为双字封号。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又册封了一批郡王,包括皇太极之子硕塞(承泽郡王)、侄儿尼堪(敬谨郡王)和博洛(端重郡王)。顺治六年,多尔衮在得知弟弟多铎病危的消息后,为巩固自己在朝中势力,将这三位郡王同时晋升为亲王。但多尔衮认为他们的功绩不及初代亲王,因此在晋升诏书中特别说明他们的地位和俸禄都低于早期亲王。更关键的是,这些新晋亲王没有和硕头衔,只称承泽亲王等,实际上是半吊子亲王。
然而,这些并非清朝最早的双字亲王。真正的第一个双字亲王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多铎作为努尔哈赤的嫡幼子,13岁就成为八旗旗主。皇太极称帝时,虽无显著战功,仍因其特殊身份被封为和硕豫亲王。后来多尔衮掌权期间,为表彰多铎的战功,在其封号前加德字,成为和硕德豫亲王,开创了清朝双字亲王的先例。
顺治时期,那三位半吊子亲王先被降为郡王,后又恢复为和硕亲王,但仍保留双字封号。此时他们的地位与单字亲王相当,甚至因正值壮年而在朝中更具实权。由此可见,判断单双字亲王地位高低,首先要看是否有和硕头衔。都有和硕头衔时,理论上地位相当,实际权力则因人而异。
到了清朝中期,双字亲王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包括:多铎去世后其子继承时简化了封号;其他双字亲王的后代或因降等袭爵,或因皇帝改封,都未能延续双字封号。特别是乾隆确立铁帽子王制度时,为统一规范,将硕塞的承泽亲王改为庄亲王,最终使宗室亲王封号全部统一为单字。
有趣的是,在郡王层面情况却相反。清初的两个铁帽子郡王——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都保留了双字封号。因此清朝中后期,见到双字郡王反而说明是地位特殊的铁帽子王。这种单双字封号在不同爵位中的不同含义,充分展现了清朝爵位制度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