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初以及之前的岁月里,多数人对于晚清慈禧太后的了解,不外乎是根据一些相对粗浅的读物、小说、影视剧的描述,认为慈禧太后的统治,加快了清朝的崩盘。不过,随着这些年,关于晚清历史的细节被大众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从维持清朝统治的视角来看,慈禧太后的统治,让清朝多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统治。
1、愤青咸丰帝
其实很多人对晚清历史的了解,更多属于偏文学方向,而非历史。所谓偏文学方向,指的是更多属于存在一些虚构加工。
比如,很多人印象里的咸丰帝非常惧怕洋人,甚至还主动让渡利益给洋人。但其实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咸丰帝其实更像一个愤青。
早在道光帝在位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就已经爆发。当然在这之前,因为鸦片战争的缘故,清朝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对于鸦片战争的溃败,道光帝觉得这都是很寻常的战争失败。毕竟,胜败兵家常事:清朝入关和南明作战,清兵有过不少折损;清朝和准噶尔蒙古作战的时候,清兵还有个全军覆没的记录(雍正帝时期)。所以道光帝觉得,和英国人打仗吃点败仗不算啥,下次打赢了,一切都翻盘了。
可能多数人会觉得道光帝愚昧。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经验主义也会让他们这么认为。
而咸丰帝其实和他爹道光帝是一个思路。
道光帝在位后期,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俩:一个是道光帝,一个是后来的恭亲王。其实我个人觉得,道光帝之所以选择咸丰帝继位,没准是觉察到,恭亲王可能有学洋人的倾向——道光帝和咸丰帝觉得,清朝没必要学习洋人。
所以咸丰帝在面对太平天国造反的局面下,还继续和英法列强交恶,于是引来了二次鸦片战争。结果这一战,清兵又败了,咸丰帝逃到了热河。咸丰帝临死之前,安排肃顺这些人做辅政大臣,目的是自己死后,新朝廷继续和洋人对抗到底。
2、洋务运动
咸丰帝驾崩以后,载淳(同治帝)继承了皇位。正常来看,清朝的剧本是这样的:小孩子皇帝是摆设,而大权在肃顺等人手里。肃顺继续保留保守派的态度应付太平天国起义。然后,封建腐朽的清王朝被太平天国打崩。清朝统治结束。
换句话说,载淳会成为末代皇帝,但是事实上,咸丰时期已经确定了崩盘的趋势。
而慈禧太后在这关键时刻,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直接清洗掉肃顺等人。然后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廷开始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加持下,清朝的财政收入激增,近代化军事工业得到发展,并且还取得了洋人的支持。清朝的统治开始转危为安。所以传统历史观念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同治中兴”——当然,虽然当时的清廷依旧是半殖民地社会,但是,比起之前的道咸衰世,无疑还是有起色的。
洋务运动,算是慈禧太后第一次挽救清朝的统治。也因此,载淳没能成为末代皇帝。
3、平衡术
在各路军头的支持下,太平天国运动得以被镇压下去。但是,很多新的利益集团也随之产生:比如淮军、湘军。如果清廷处理不好和这些势力的关系,清廷必然会陷入新的动荡状态,甚至清廷沦为军头控制下的傀儡朝廷。
慈禧太后无疑很擅长平衡术。慈禧太后通过利用杨乃武案,打击了曾国藩一系的势力。同时通过对李鸿章的控制和驾驭,来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虽然这期间清朝的统治依旧风雨飘摇,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并没有垮台。
鲜明对比的就是:慈禧太后死后,隆裕太后和摄政王就没能完成对很多骨干力量的掌握和驾驭。并且,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还昏招不断,最终,慈禧太后离开人世也就三年的光景,清朝就关门大吉了。
所以说综合来看,慈禧太后的存在,对于清朝来说,起到了延续作用。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的一系列手腕,清朝会提前半个世纪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