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华门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确实很特别。 它是明清两朝的国家象征之门。 这座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正南端。在古代,南方被视为最尊贵的方位,因此这座南向的国门最初被命名为“大明门”。当时著名的才子解缙还为它题写了一副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朝入关后,自然不能沿用前朝的名称,于是改名为“大清门”。到了民国初期,它又更名为“中华门”。 如今想去亲眼看看这座门?很遗憾,它早已不复存在。上世纪50年代,中华门被拆除,据传是苏联专家提出的建议。原址上现在矗立着伟人纪念堂。这座门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尤其是中间最大的门洞,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通行,比如皇帝、皇后、太上皇和皇太后。有趣的是,“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这三个名字曾同时出现在一块匾额上。清朝时,工匠将石匾翻面刻上“大清门”,而将原先的“大明门”字样朝内隐藏。民国时期,两面都已使用,只好另制一块木匾,写上“中华门”悬挂上去。
明清时代已成过往,皇帝制度终结,中华门也随之关闭,象征封建专制的结束。但后来仍有三次例外,为特殊人物重新开启。 第一次是为蔡元培等五人开放,包括宋教仁、汪精卫、魏宸组和钮永建。以他们的身份,本不够资格让中华门开启,但当时袁世凯为了表示对南方使团的重视,特意下令开门迎接。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他压根没打算去南京就职。 第二次开放是为了孙中山。1912年夏天,孙中山应袁世凯邀请访问北京,南北两位领袖实现历史性会面。袁世凯为表敬意,再次下令打开中华门。颇具戏剧性的是,孙中山逝世后葬于南京中山陵。多年后,为迎接台湾客人吴伯雄,中山陵也破例开放了中门——即刻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的正门(平时游客只能从两侧小门进入)。第三次开门迎接的人物出人意料——张勋。说他合适,是因为1917年他进京是为了复辟清朝,恢复“大清门”的旧制;说不合适,是因为他当时的身份仅是安徽督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根本配不上这样的礼遇。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为了请他帮忙解决政治危机,不惜自降身份,不仅打开中华门,还允许张勋享受超高规格待遇:从北京前门到他的住所,沿途铺满黄土,军警列队欢迎,城头士兵警戒,提前四小时清场。有趣的是,这些限制对一类人无效——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