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卓越军事家麾下汇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将领中,陈赓、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杨勇、杜义德、周希汉、陈康等人都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军事人才。若从纯粹的军事指挥艺术角度来评判,陈赓、陈锡联和王近山堪称刘邓大军中最杰出的三位战将。他们分别统领的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第六纵队,犹如三把锋利的尖刀,在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成为全军闻名的铁血劲旅。
以陈锡联将军率领的第四纵队为例,这支部队长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参与了诸多关键性战役。在晋南地区与阎锡山晋绥军的拉锯战中,在豫西地区与胡宗南中央军的周旋中,第四纵队都打出了赫赫威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四纵与九纵、三十八军合编为威震敌胆的陈谢集团时,其战斗力更上层楼。在著名的洛阳攻坚战中,第四纵队与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共同抽调最精锐的攻城部队,采用步炮协同、多路突击的战术,而九纵等部队则在外围构筑坚固的阻击阵地,成功牵制敌军增援,为攻克这座千年古城立下汗马功劳。
陈锡联指挥的第三纵队同样战功卓著。在豫北战役中,该纵队采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法,多次重创敌军;在鲁西南战役期间,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创造了七天七夜不眠不休追击敌军的战场奇迹。而王近山带领的第六纵队则是一支后起之秀,从定陶战役初露锋芒开始,逐渐成长为承担最艰巨作战任务的主力部队。无论是豫北战役的穿插分割,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移,亦或是襄樊战役的攻坚克难,这支年轻的部队都展现出惊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
在决定性的淮海战役中,刘邓首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集中七个纵队对黄维兵团实施围歼。为形成更强大的突击力量,这七个纵队被精心编组为三个突击集团:东集团由陈赓统一指挥,下辖第四、第九、第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南集团由王近山统领,包括第六纵队、陕南十二旅及华野七纵;西集团则由陈锡联坐镇,统率第一、第三纵队及华野十三纵。在这三大集团中,四纵、六纵、三纵因其过硬的战斗力被赋予最关键的任务。当黄维兵团被围困在精心设计的口袋阵中时,陈赓部队如铜墙铁壁般牢牢守住布袋底,王近山部则如铁钳般紧紧锁住袋口。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华野陈士榘将军还特意调遣第三纵队和重炮部队增援南集团,最终成功撕开敌军防线。
第六纵队不仅以能打硬仗著称,更涌现出王克勤、尹孝三、马宁等一大批战斗英雄。他们舍生忘死的事迹通过《战斗报》传遍全军,成为激励士气的精神旗帜。1949年全军整编时,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开始组建新的兵团级建制。若单以军事指挥能力论英雄,王近山将军无疑是最佳人选之一。但兵团司令员作为高级指挥员,不仅需要卓越的军事才能,还需具备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对外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刘邓首长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他们既充分发挥王近山善打硬仗的特长,又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
在组建17个兵团的过程中,多数司令员都像杨勇将军那样,是军政双优的复合型人才。杨勇在土地革命时期就从事过政治工作,抗战期间又担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在军事指挥、地方建设、统战工作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他特别善于团结各级干部,在作战决策时既能保持冷静理智,又能当机立断。这种全面发展的素质,使他成为兵团指挥员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冀鲁豫军区部队的整编也为刘邓调配指挥员提供了有利条件。抗战时期,这片热土上的部队在115师、344旅、韩先楚部、杨得志等将领领导下开辟了大片根据地。抗战胜利后,这里先后组建了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1946年底,经过整编合并的第一纵队以崭新面貌加入刘邓大军,为后续的兵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历史渊源,使得刘邓在选将用兵时能够统筹兼顾,既发挥各将领的专长,又确保部队建设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