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春城昆明迎来了一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盛宴。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灯火通明的主会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此隆重发布了题为《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的深度研究报告,这份长达两万三千余字的重磅文件犹如一记惊雷,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
这份报告被与会者形象地称为新时代的讨贼檄文,它以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首次系统性地揭露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认知战的完整图景。报告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其在传播技术和信息平台上的绝对优势,构建了一套精密的思想操控体系,试图从根本上左右他国的社会发展轨迹。会场上,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代表们不时交换着会意的眼神,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报告特别追溯了美国认知战的历史脉络。早在二战硝烟刚刚散去的1940年代末,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在援助欧洲重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输出美式价值观。而1946年启动的福布莱特计划则更具战略眼光,该项目资助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精英赴美深造。这些学成归国的人才后来多在本国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担任要职,无形中成为美式思维的传播者。一位来自西非的学者在茶歇时感慨道:我们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确实长期受到这种隐形影响。
报告详细剖析了美国构建的白、灰、黑三级传播体系:公开层面的主流媒体和好莱坞影视作品属于白色渠道;各类打着中立旗号的非政府组织构成灰色网络;而情报机构操控的隐蔽行动则属于黑色领域。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思想操控之网。更令人警惕的是,随着技术进步,美国已将认知战升级至数字化新阶段。报告披露,美方在主要社交平台运营的虚假账号网络,仅过去五年就发布了超过12万条针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误导性信息。这些内容通过智能算法精准推送,在目标群体中制造出封闭的信息茧房。
论坛现场,来自南美洲的几位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卡洛斯教授指出:我们的年轻人每天沉浸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中,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内容背后的操控意图。他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多位学者的共鸣,有人低声感叹这确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家机构、500余名代表参与。在报告发布后的48小时内,认知主权一词迅速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热门话题。多位拉美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道出了他们长期以来的隐忧。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玛丽亚教授说:我们一直感觉自己的文化认同在遭受侵蚀,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证据。现在新华社的报告将这些隐形的操控手段完整地揭露了出来。
报告不仅揭示了问题,更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专家们建议从三个维度构建防御体系:在制度层面,要加强国民教育体系中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技术层面,要加快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算法研发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在叙事层面,要积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传播话语。基于这些共识,与会的二十多个国家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南方媒体联盟,旨在推动用本土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分组讨论中,更多细节被逐一呈现。报告指出,美国通过掌控全球90%的海底光缆、70%的通信卫星以及80%的主流新闻平台,牢牢把控着国际信息流动的命脉。从好莱坞电影到MOOCs在线课程,从大数据分析到新闻推荐算法,这些看似独立的技术应用,实则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认知操控网络。一位东南亚代表无奈地表示:我们的大学教材中美国内容占比过高,媒体版面也经常被西方叙事主导。
新华社的这份报告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翔实严谨,更在于它直面问题的勇气。正如论坛主持人所言:这已不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是一份战斗宣言。与会的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王教授指出:认知战的战场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格局中掌握主动权,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文化自信,能否构建自主的叙事体系。他的发言虽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让在场听众陷入深思。
昆明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际舆论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见证了中国在构建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主动作为。对于长期受困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南方国家而言,这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份报告清晰地揭示: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超越传统的经济军事领域,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战争,其影响力可能比真枪实弹的冲突更为深远。
论坛闭幕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滇池湖面上,仿佛为这场思想交锋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符。未来将如何发展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关乎人类思想自由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新华社的报告,已经为新时代的思想觉醒奏响了序曲。
[参考文献]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