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原本手握一手好牌,却因决策失误导致满盘皆输,不仅失去了苦心经营的地盘,几个儿子也都不成器。其实以袁绍早期的实力和资源,完全有机会问鼎天下,但他接连错失了四位顶尖谋士的辅佐,这些人才的流失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第一位是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却不知他最初也曾效力于袁绍。当年董卓祸乱朝纲时,在京城任职的荀彧敏锐地察觉到危机,立即辞官避祸。他带着族人从颍川迁往冀州,恰逢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荀彧便暂时归附。但经过观察,荀彧发现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事,于是毅然转投曹操。曹操见到荀彧时欣喜若狂,称赞他是吾之子房。事实证明曹操慧眼识珠,荀彧不仅为曹操运筹帷幄,还举荐了大量人才,更将后方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位是鬼才郭嘉。这位由荀彧引荐给曹操的谋士,早年同样在袁绍麾下效力过。作为颍川才俊,郭嘉本想一展抱负,但很快发现袁绍虽表面礼贤下士,实则不懂用人,遇事犹豫不决。看清袁绍难成气候后,郭嘉选择归隐,这一等就是六年。直到曹操广纳贤士时,经荀彧推荐,郭嘉才出山辅佐。曹操得到郭嘉后如虎添翼,其提出的十胜十败论精准预判了官渡之战的结局。可惜天妒英才,郭嘉早逝后,曹操在赤壁惨败时还痛惜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第三位是董昭。他在界桥之战时任钜鹿太守,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这样一位能臣却因弟弟在袁绍政敌张邈军中而遭猜忌,被迫借朝见汉献帝之机逃离。投奔曹操后,董昭屡献奇策:迎奉天子、解决北伐粮草等。他后来更力主曹操进位魏王,虽因此与荀彧产生分歧,却深得曹操器重。
第四位是性格张扬的许攸。与其他谋士不同,他与袁绍、曹操早年就是旧识。许攸胆识过人,曾策划废立皇帝这样的惊天大事,事败后投靠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他献计不被采纳,加之家人被审配收押,一怒之下转投曹操。曹操听闻许攸来投,激动得赤足相迎。许攸也不负所望,献上火烧乌巢的妙计,助曹操奠定北方霸业。可惜他恃才傲物,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这四位谋士的离去,不仅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更壮大了对手曹操。袁绍因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最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