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抗日英烈·传承革命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八十年前,当胜利的号角穿透硝烟,那些倒在黎明前的身影,永远停留在了最炽热的年华。今天,我们翻开泛黄的史料,触摸那些带着弹痕的名字——赵尚志、杨靖宇、任常伦、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名词,而是曾经有血有肉、有牵挂也有决绝的普通人,只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用生命点燃希望的火炬。
密林雄鹰——赵尚志
在东北的林海雪原里,日军曾悬赏“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捉拿他,却始终没能困住这只“密林雄鹰”。1936年的寒冬,赵尚志带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奔袭,仅用三天就端掉了日军七个哨所。战士们记得,这位总穿着满身补丁棉服的军长,总能从怀里掏出藏好的冻硬的窝头,分给伤员先吃。
1942年,他在一次战斗中左腿中弹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没有屈服,牺牲时年仅34岁。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发现,树桩上还留着他用刺刀刻下的“抗”字——那是他留给这片土地最后的印记。
铁血将军——杨靖宇
1940年2月的濛江,漫天风雪吞噬了密林。孤身与日军周旋五昼夜的杨靖宇,棉裤已冻成铁板,手指肿得难以扣动扳机。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只看到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已经几天没吃过一粒粮食。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是他留给劝降者的最后一句话。从河南确山的农家少年,到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杨司令”,他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如今靖宇县的山岭上,红松笔直如枪,当地人说,那是杨将军和战士们化作的林海,永远守护着他们深爱的土地。
少年英雄——任常伦
在胶东抗日根据地,流传着“任常伦,真英雄,打仗赛过赵子龙”的民谣。这位17岁加入本村抗日自卫团的少年的少年,胸前的伤疤比军功章更耀眼——每次战斗他都像小老虎般冲在最前面,枪托砸坏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石头。
1944年的长沙堡(位于山东栖霞)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阻击十倍于己的日军,最终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3岁。如今在他的家乡山东海阳,小学生们仍会背诵那首民谣,老师说:“记住任常伦,就记住了什么是勇敢。”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河北易县的狼牙山被日军团团围住。为掩护主力部队和附近百姓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军战士,毅然扛起枪朝相反方向奔跑——他们要把敌人引向绝路。
年仅21岁的班长马宝玉带着战友们,在狼牙山棋盘陀峰顶与日军周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块扔完了,就用枪托砸向冲上来的敌人。当看到山下的群众和大部队已安全撤离,五人相视一笑,砸毁了手中的枪支。
“我们是八路军,宁死不当俘虏!”马宝玉高喊着,第一个跃下万丈悬崖。紧接着,四位战友相继纵身跳下。山风呼啸着穿过他们破旧的军装,崖壁上仿佛还回荡着他们未唱完的《八路军进行曲》。
八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在和平年代里享受着阳光,不该忘记这些名字背后,是怎样滚烫的热血与坚定的信仰。他们或许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让我们走到了今天。他们的故事,我们从未忘记;他们的名字,已永远融入民族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