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暮春时节,日本著名汉学家后藤朝太郎在福建游历期间,经友人引荐,有幸拜会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还亲笔题赠墨宝一幅。这位老先生正是时任福建省长、曾担任清朝海军司令的萨镇冰。后藤对这次会面念念不忘,在回忆中盛赞萨镇冰温润敦厚,全无海军将领的凌厉之气,对其书法造诣更是推崇备至:运笔从容不迫,锋芒内敛,每一笔划都严谨工整,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润如玉的气质。
耐人寻味的是,萨镇冰赠予后藤的墨宝内容正是韩愈的《君子法天运》。这首诗作恰如其分地映照了萨镇冰传奇的一生——这位历经晚清、北洋、民国直至新中国的海军宿将,从清朝海军司令到新中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转变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思想蜕变?一个前清旧臣,为何会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为抗美援朝热泪盈眶,甚至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这一切都要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说起。
在福州显赫的雁门萨氏家族中,萨镇冰的降生恰逢家道中落。父亲不得已将他托付给族叔萨觉民抚养。幸得这位族叔的悉心栽培,年幼的萨镇冰得以接受良好教育。1866年,左宗棠与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招收11至16岁的少年入学。时年11岁的萨镇冰在萨觉民的举荐下,被沈葆桢录取进入驾驶班,专攻航海技术。毕业后仅两年,15岁的萨镇冰就被派往海东云舰担任二副,负责台湾海域巡防。随后他获得公派留学资格,远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深造。留学期间,他曾在们那次舰上实习,随英舰航遍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足迹远至美洲与非洲。每到一处,英国教官都会因地制宜地教授海战布阵之法,演练各种攻防战术。
学成归国后,满腔热血的萨镇冰渴望报效朝廷,却遭遇当头棒喝——1884年中法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这一噩耗令他悲愤交加,无心执教,一心请缨。直到1886年,他才被任命为威远练习舰管带。1894年,35岁的萨镇冰遭遇了人生重大转折。朝鲜内乱引发中日对峙,日本图谋共管朝鲜的野心被李鸿章断然拒绝。虽然当时海军实力略胜日本,位居世界前列,但因战略战术的落后,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萨镇冰奉命死守威海卫核心阵地日岛炮台,率领康济舰30名官兵与日寇海陆军激战十日,六次击退敌军进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毅力。最终因炮台损毁严重,才奉丁汝昌之命撤回刘公岛。这场惨烈的防御战虽展现了萨镇冰的军事才能,却无法挽回北洋水师覆灭的命运。战后,萨镇冰与其他幸存官兵一起被遣返原籍,壮志未酬的苦闷可想而知。
1898年,清廷重建海军,萨镇冰重燃希望,先后出任帮统和海圻号管带,次年升任海军总司令。他在烟台创办水师学堂,力推学员赴日美留学,合并南北洋水师,锐意改革。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再次将他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武昌起义后,清廷急令萨镇冰率舰队南下镇压。面对学生黎元洪的多次劝降信,萨镇冰展现出典型的中庸之道:既未明确表态支持革命,也不愿继续效忠清廷。他先派士兵暗访武昌,确认革命军纪律严明后,最终以江水干涸为由撤军,自己则乔装改道上海,默许海军起义。这种看似逃避实则明智的选择,体现了萨镇冰宽厚仁爱的本性。
民国时期,萨镇冰逐渐认清国民政府本质。目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与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义愤填膺。1933年福建事变中,他公开支持反蒋抗日。事变失败后,他隐居福州,却仍以个人名义为抗日奔走呼号,远赴南洋宣传募捐。通过这些经历,他深刻认识到国民政府的腐朽没落。1949年解放前夕,蒋介石多次派人游说萨镇冰赴台,都被他以年迈为由婉拒。当看到解放军炮击长江英舰的壮举时,这位老将军终于找到了真正代表民族气节的力量,全力拥护新中国。开国大典时,92岁高龄的萨镇冰欣然赋诗:虽在耄年闻讯喜,壮心忘却鬓如丝。抗美援朝期间,听闻志愿军攻克汉城的捷报,联想到57年前甲午战争的屈辱,他热泪盈眶地写下: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临终前,他仍心系祖国统一,留下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的殷切期盼。
1952年春天,萨镇冰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名门之后到海军将领,从北洋旧臣到人民政协委员,他始终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荣辱之上。这位历经四个时代的世纪老人,用他传奇的一生诠释了君子法天运的真谛——顺应历史潮流,与人民同心。如今,他期盼的祖国统一大业,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