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这项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网上有一种观点却引发争议:
马拉松属于中产阶级的运动,是富人们的专属,根本不适合“穷人”。
时常能听到有人这样感慨:
“跑一场马拉松前后总共至少需要花费2000元左右,而我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千,哪有这个闲钱去跑马拉松啊!”
于是乎,很多人便认定,那些能奔赴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必定是有钱又有闲的主儿。
那么,马拉松真的就与“穷人”绝缘了吗?跑马拉松的到底是哪些人群呢?
曾经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说跑马拉松的人群是“三高人群”,即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
从果冻科技发布的路跑赛事蓝皮书中的数据分析,在报名参赛的选手中,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员群体占比达到32.13%,本科以上学历更是高达61.17%。
其中,购买运动相关装备超2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30.21%,参赛选手以30 - 50岁年龄段居多。
另外,相关中国马拉松人群消费报告指出,中国的跑步爱好者平均每年花在跑步装备和赛事开销上的费用为11418元。
这些数据确凿地表明,想要跑一场马拉松,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在经济上至少也得相对自由。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穷人”就不适合跑马拉松。
这就如同出门旅游,难道穷人就不能旅游了吗?
跑一场马拉松,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时间投入,其次才是金钱。
先说说时间成本。
对于绝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时间是极为宝贵的,要跑马拉松,每周至少要抽出3 - 4天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这意味着要么天不亮就得起床去跑步,许多上班族每天要工作8 - 10个小时,回到家早已累得瘫倒在地,哪还有精力去跑步训练,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所以,时间成本对于上班族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那些能够坚持天天跑步的人,大多是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事业单位较清闲的员工,或者是退休后的中老年人。
再谈谈金钱成本。
其实日常跑步的装备投入并不高,几双跑鞋、几套运动服,这是最基本的花费。
然而,一旦涉及到参加马拉松赛事,费用就会大幅增加,如果是参加本地的赛事,成本相对较低,可能只需支付一个报名费。
但要是参加外地的赛事,那开销可就大了,从出发地到比赛地的交通费用,比赛期间的住宿、餐饮费用,以及在当地的其他消费,一场马拉松下来,少则1000元以上,多则近万都有可能。
当然,具体的花费还是要看个人的消费方式和一年参赛的次数。
但我们应该明白,马拉松的魅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和时间,对于那些热爱跑步、渴望挑战自我的“穷人”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合理规划时间,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赛事,同样可以体验到马拉松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马拉松也一样,它不应该被贴上“富人专属”的标签,“穷人”也有权利在赛道上绽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