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二月,正值光宅元年,武则天以雷霆手段废黜了唐中宗李显,这一举动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对李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对此愤懑不已,朝野上下暗流涌动。同年九月,开国功臣徐懋功之孙徐敬业在扬州高举反旗,短短十余日内便聚集了十余万大军,声势浩大。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叛乱,武则天立即调派心腹大将李孝逸统领三十万精锐之师前往镇压。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平定叛乱的大功臣不久后竟遭贬谪,最终郁郁而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玄机? 一、武后心腹的崛起之路 李孝逸出身显赫,其家族与李唐皇室血脉相连。作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曾孙,淮安王李神通之子,他与唐太宗李世民实为堂兄弟,论辈分甚至比唐高宗李治还要高出一辈。这位宗室贵胄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文创作。凭借尊贵的出身,他早早获封梁郡公,并在高宗朝历任要职,从给事中到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在边疆防务方面,李孝逸更是功勋卓著,长期驻守西南、西北边境,构筑起抵御吐蕃入侵的坚固防线。
当李显被废、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朝中暗潮汹涌。深谙权术的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朝臣们的不满情绪,于是急召李孝逸回京,授予左卫将军的要职,将其视为最可信赖的股肱之臣。徐敬业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武则天当机立断调集三十万大军,但在主帅人选上却慎之又慎。毕竟若用人不当,不仅难以平定叛乱,更可能危及自身统治。经过深思熟虑,武则天最终钦点李孝逸出任左玉钤卫大将军兼扬州道行军大总管,赋予其平叛重任。 二、平定叛乱的军事杰作 得知朝廷大军压境,徐敬业迅速展开军事部署。他亲自坐镇高邮下阿溪,命胞弟徐敬猷率部进逼淮阴,同时派遣大将韦超、尉迟昭驻守都梁,三路兵马互为犄角,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李孝逸率军抵达临淮后,初战不利,前锋部队遭遇挫败。在殿中侍御史魏元忠的极力劝说下,李孝逸最终决定挥师渡江,展开全面进攻。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战术,先集中兵力击溃尉迟昭部,继而大破韦超军。 乘胜追击的李孝逸旋即转战淮阴,一举击溃徐敬猷所部,而后剑指高邮。作为将门之后,徐敬业确实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初期交战中,他凭借地利之便,多次挫败唐军攻势。战局胶着之际,李孝逸一度萌生退意。但在魏元忠等谋士的坚持下,他最终采纳火攻之策。熊熊烈火中,叛军阵脚大乱,唐军趁机发动总攻。眼见大势已去,叛将王那相临阵倒戈,斩杀徐敬业、徐敬猷及著名文人骆宾王等人,向李孝逸献首请降。 三、功高震主的悲剧结局 徐敬业之乱是武周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反抗,李孝逸的成功平叛为武则天扫清了称帝障碍。凯旋回朝后,李孝逸荣宠备至:先晋镇军大将军,再迁左豹韬卫大将军,更获封吴国公。本就声名显赫的李孝逸,经此一役更是威震朝野。然而这份荣耀却引来了武则天侄子武承嗣等人的嫉恨,他们不断在武则天面前构陷李孝逸。此时正值武则天谋划称帝的关键时期,而李孝逸的李唐宗室身份愈发显得敏感。686年二月,李孝逸突遭贬谪,降为施州刺史。武承嗣趁机落井下石,指使人诬告李孝逸曾以走绕兔者,常在月中,月既近天,合有天分来解释自己的名字,暗示其有称帝野心。虽然武则天念其功勋免其一死,但仍将其流放儋州。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在贬所郁郁而终,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