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最为著名的谏臣,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魏征去世时,李世民悲痛欲绝,甚至当众落泪,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充分展现了李世民对这位谏臣的倚重与怀念。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魏征去世后,朝中又出现了一位同样敢于直谏的大臣,此人便是刘洎。
刘洎,字思道,湖北江陵人士,早年曾在割据势力萧铣麾下担任黄门侍郎一职。当时正值隋末群雄割据之际,刘洎奉命率军攻略岭南地区。然而时局变幻莫测,萧铣很快就被唐朝军队击败。面对新的政治格局,刘洎审时度势,选择献城归顺唐朝,因此被授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的职位。在武德年间,刘洎并未得到特别的重用,直到贞观七年(633年),他才获得转机,被册封为给事中、清苑县男,从此正式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刘洎在朝为官期间,始终以魏征为榜样。他继承了魏征直言敢谏的作风,经常毫不避讳地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和批评。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因此他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贞观十八年(644年),刘洎迎来了仕途的巅峰,被任命为侍中,正式进入宰相之列。然而,刘洎性格中冲动直率的一面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同僚,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隐患。
李世民虽然以善于纳谏著称,但其性格中也有着多疑的一面。纵观贞观年间,即便是最受重用的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等重臣,也都曾受到过皇帝的猜忌。以尉迟敬德为例,这位在玄武门之变中救过李世民性命的猛将,在贞观年间却长期闭门谢客,几乎不与朝中官员往来。到了晚年,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李世民的猜忌之心愈发严重。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高句丽。出征前,他任命刘洎为检校民部尚书、太子左庶子,负责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监国。临行之际,刘洎的一番话却引发了皇帝的疑虑。他信誓旦旦地说: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这番过于直白的表态让李世民当即不悦,他告诫刘洎: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这番对话已经预示了刘洎未来的悲剧命运。
同年十二月,李世民从辽东撤军途中突发重病。刘洎与马周前往探望,回来后遇到褚遂良询问皇帝状况。刘洎忧心忡忡地说: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然而褚遂良却借机向李世民诬告,称刘洎曾扬言:朝廷大事不足忧虑,只要效仿伊尹、霍光旧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即可。这显然是蓄意陷害。当李世民亲自询问此事时,刘洎如实作答,并请马周作证。不幸的是,马周的证词与刘洎所述存在出入,而褚遂良又坚持己见。最终,在猜忌心作祟下,李世民下令赐死刘洎。
刘洎在临终前请求纸笔,希望能给皇帝留下最后的谏言,但负责执行的官员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一细节尤为令人唏嘘。更讽刺的是,刘洎死后不久,李世民得知官员拒绝提供纸笔一事,勃然大怒,将相关官员治罪。这个结局不仅反映了封建帝王的多疑本性,也展现了贞观盛世背后残酷的政治现实。刘洎的悲剧命运,与魏征的善终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唐太宗晚年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