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后,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在精心策划的政治运作下,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曹丕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在曹丕统治的七年时间里,曹魏凭借中原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始终保持着对西南蜀汉和东南孙吴的战略优势。公元226年,年仅四十岁的曹丕英年早逝,按照礼制需要建立宗庙祭祀。根据当时的典章制度,功勋卓著的朝廷重臣在去世后可以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有四位功绩显赫的曹魏开国元勋获得了配享魏文帝庙庭的至高荣誉。
首先是被誉为毒士的贾诩(147年-223年)。这位来自凉州武威郡的谋士字文和,年轻时以孝廉入仕。在动荡的东汉末年,他先后效力于董卓、李傕、张绣等割据势力,曾两次献计大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他劝说张绣归顺曹操,从此成为曹操帐下重要谋士。在决定北方归属的官渡之战中,贾诩力排众议主张决战;在平定关中之战时,他献上离间计成功瓦解马超、韩遂联盟。特别是在曹操立嗣问题上,他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乱的教训,巧妙支持曹丕继位。曹丕登基后投桃报李,封其为太尉、寿乡侯。贾诩去世后获谥肃侯,成为配享文帝庙庭的首位功臣。唐代编纂的《唐会要》更将其列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足见其历史地位。
其次是经学大家王朗(?-228年)。这位东海郡出身的学者本名王严,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以精通儒家经典著称。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深得民心,后虽被孙策俘虏却宁死不屈。归顺曹操后历任谏议大夫、魏郡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晋升为司空。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后来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诞下晋武帝司马炎,这一特殊的姻亲关系使其家族在两晋时期依然显赫。王朗于太和二年(228年)去世,获谥成侯,同样获得配享文帝庙庭的殊荣。
第三位是曹魏宗室名将曹真(?-231年)。作为曹操的养子,他自幼勇武过人,统领精锐的虎豹骑。在曹丕时代担任镇西将军,成功平定河西羌胡叛乱。曹丕临终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魏明帝时期更升任大司马,成为抵御诸葛亮北伐的魏军统帅。曹真不仅配享文帝庙庭,还同时配享太祖曹操庙庭,这种双重荣誉在曹魏历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彰显了他的特殊地位。
最后是谋士辛毗(?-235年)。这位颍川名士早年效力袁绍集团,后归顺曹操担任丞相长史。在曹丕称帝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任命为侍中。魏明帝时期,他以大将军军师身份协助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去世后获谥肃侯,成为配享文帝庙庭的最后一位功臣。
这四位配享大臣各有所长:贾诩善奇谋,王朗通经学,曹真长武略,辛毗精政务。他们的配享既是对个人功绩的肯定,也反映了曹魏政权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通过这种高规格的祭祀制度,曹丕巩固了统治合法性,同时也为后世树立了功臣褒奖的典范。这些制度安排对后来西晋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王朗家族与司马氏的联姻更是直接促成了魏晋政权的和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