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古话常常被拿来形容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关系。战火纷飞的时候,君主离不开这些将领谋士。
可一旦江山稳固,这些人往往就成了最大的威胁,于是历史上屡屡出现开国皇帝清洗功臣的场景,血雨腥风一再上演。
不过,也有一些皇帝的做法不同,他们并没有把功臣当成眼中钉,而是选择宽待,甚至善待。这种例子并不多,但每一个都值得细说。
宋太祖赵匡胤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以一场精心设计的戏码登上了皇位。赵匡胤深知五代十国的动荡是武人专权的恶果,他不愿宋朝再重蹈覆辙。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相对温和的办法——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把功臣们请到宫中,设宴饮酒,劝他们交出兵权。他没有强行剥夺,而是用荣华富贵作为补偿。失去兵权的将领们照样有高官厚禄,照样能衣食无忧。这样既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又避免了流血冲突。
对于这些武将来说,用军权换取安稳的富贵晚年,并不算亏。正因如此,宋朝开国之后很快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秦始皇嬴政的名声往往和“暴君”联系在一起,可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他的做法却颇为耐人寻味。
在统一六国之后,嬴政确实清算了不少旧贵族,那些心怀不满的六国王族更是首当其冲。但对于秦国自己的将领,尤其是那些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功臣,他表现出了充分的信任。
王翦、王贲、蒙恬、李信这些名字在史书里屡见不鲜,他们是秦军的中流砥柱,也是嬴政最依赖的武将。嬴政对他们的待遇很优厚,不仅封侯加爵,还让他们长期掌握军权。
这些人也确实回报了信任,始终效忠秦国。可以说,秦始皇在巩固大一统时能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他对功臣的器重密不可分。
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往往与“杀功臣”联系在一起,胡惟庸案、蓝玉案,史书中记载的血腥清洗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事情并非完全如此。
朱元璋出身贫寒,能从乞丐到和尚再到皇帝,靠的正是那批追随他的兄弟们。他心里明白,没有这些人,自己不可能打下天下。
所以在建国初期,他对功臣们的封赏毫不吝啬,徐达、李文忠、冯胜、沐英等人,都得到了高爵厚禄。这些人要么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要么在朝廷里恪守本分,所以都能安然善终。
朱元璋真正痛下杀手的,是那些心怀不轨、威胁皇权的功臣。胡惟庸结党营私,蓝玉骄横跋扈,这些行为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换句话说,他不是要一网打尽,而是要清除隐患。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如果从统治安全的角度看,他的做法在当时未必没有道理。
要说对功臣最好的人,恐怕还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以“仁德”著称,他对待功臣的宽厚更是历代少见。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王朝。跟随他起家的将领,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是刘秀事业最重要的支柱。
刘秀登基后,几乎把所有能给的封赏都给了他们。二十八人中,除去去世太早未及封侯的,大部分都被授予高位。史书记载,有十一人封公,九人封侯,三人封关内侯。这种规模的集体封赏,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极为少见。
更难得的是,刘秀并没有因为担心功臣权大而进行清算。他对这些人完全信任,也没有制造冤案。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安享晚年,善终收场。
这样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刘秀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因为他性格宽厚,不愿滥杀无辜。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将领大多出身寒微,没有深厚的世族背景,不具备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条件。
从这几位皇帝的做法可以看出,开国之后如何对待功臣,是每一个新王朝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人选择了猜忌与清洗,有人选择了怀柔与善待。不同的选择,不仅影响了功臣的命运,也塑造了王朝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