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时期出现那些著名战争
创始人
2025-10-04 16:05:48
0

夏朝3场“改写历史”的大战:从部落混战到王朝奠基,每一场都影响千年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夏朝作为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并非在和平中诞生。它从部落联盟的废墟中崛起,又在权力的更迭中历经战火洗礼。这一时期的几场关键战争,不仅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更塑造了早期中国“大一统”的雏形。今天,我们就来复盘夏朝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3场大战,看古人如何在刀光剑影中,走出一条从部落到王朝的文明之路。

一、甘之战:从“禅让”到“世袭”的第一枪,启用武力终结部落旧规则

提到夏朝的战争,绕不开的便是开启王朝时代的“甘之战”。这场战争的根源,要从尧、舜、禹的“禅让制”说起——按照部落联盟的旧规矩,首领之位应传给贤能之人,而非家族子弟。禹晚年本打算将首领之位传给东夷部落的伯益,可他的儿子启,早已不甘心屈居人下。

禹在位时,通过治水积累了极高的威望,也暗中为启培植了势力。当禹去世后,启凭借父亲留下的人脉和兵权,公然拒绝将首领之位交给伯益,主张“父死子继”。这一行为彻底打破了部落联盟延续千年的“禅让”传统,立刻引发了反对者的声讨,其中最激烈的便是有扈氏部落。

有扈氏是当时实力较强的部落,地处今陕西户县一带,他们坚决维护“禅让制”,认为启的行为是“破坏规矩”,甚至公开指责启“不仁不义”。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启决定用武力解决争端,双方最终在甘(今河南洛阳西南)展开决战。

战前,启特意召集军队发表誓师演讲,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甘誓》。他在阵前痛斥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将自己的起兵包装成“替天行道”,同时严明军纪:“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服从命令的,在祖先灵前受赏;不服从的,在土地神前处死。这番话不仅凝聚了军心,更将一场权力争夺,上升到了“顺应天命”的高度。

甘之战的过程虽无详细记载,但结果十分明确:启率领的军队击败了有扈氏,甚至将其部落“灭族”。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部落冲突——它用武力宣告了“世袭制”的合法性,让“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也让夏朝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拥有绝对武力权威的王朝。从此,华夏文明正式迈入“王朝时代”。

二、浇灭相之战:寒浞的“逆袭”与少康的“流亡”,夏朝差点中道崩殂

甘之战后,启坐稳了王位,可夏朝的统治并未就此稳定。启晚年沉迷享乐,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最终小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个典型的“昏君”,在位期间不理朝政,整天带着亲信外出打猎,一去就是数月不归,这给了野心家可乘之机。

这个野心家,便是东夷部落的寒浞。寒浞本是后羿的义子(此处的后羿并非神话中射日的英雄,而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后羿趁着太康外出打猎,率军攻占了夏朝都城,自立为“王”,史称“太康失国”。可寒浞不甘心只做义子,他暗中收买人心,最终杀死后羿,夺取了权力。

为了彻底断绝夏朝的“复辟”可能,寒浞派自己的儿子浇(áo),去追杀太康的弟弟相——此时的相早已逃到斟鄩(zhēn xún)、斟灌两个同姓部落避难。浇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他率领军队先后攻破斟灌和斟鄩,杀死了相,几乎将夏朝的王族斩尽杀绝。

就在夏朝即将“亡国”之际,相的妻子后缗(mín)怀着身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了出来,投奔了自己的母族有仍氏。不久后,她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少康的童年在流亡中度过,长大后在有仍氏部落做了“牧正”(掌管畜牧业的官),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夏朝王族的后代,更没忘记家族的血海深仇。

浇灭相之战,让夏朝的统治中断了数十年,也让“少康中兴”的故事有了起点。这场战争告诉后人:早期王朝的统治极其脆弱,一旦君主昏庸、权力旁落,野心家便能轻易颠覆政权。而少康的流亡与隐忍,也为夏朝的“复国”埋下了伏笔。

三、少康中兴之战:从“牧正”到“夏王”,一场历时20年的复仇与复国

少康长大后,寒浞的儿子浇很快得知了他的存在,派人去有仍氏部落追杀。少康被迫再次逃亡,投奔了实力较弱的有虞氏部落。有虞氏的首领虞思很欣赏少康的隐忍与才干,不仅收留了他,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赐给他一块叫“纶”的封地(今河南虞城一带),以及五百名士兵。

从此,少康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他一边治理封地,发展生产,一边暗中联络那些仍然忠于夏朝的旧臣和部落,积蓄力量。当时,夏朝的旧臣伯靡因不满寒浞的残暴统治,逃到了有鬲氏部落,他听说少康还活着,立刻率领部众前来投奔。两人联手后,少康的势力逐渐壮大,复国的时机也慢慢成熟。

少康深知,要打败寒浞,必须先除掉他的两个儿子浇和豷(yì)——这两人手握兵权,是寒浞政权的“左膀右臂”。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派女艾(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间谍)去浇的封地侦察情况,又派儿子季杼去引诱豷,分散对方的兵力。

一切准备就绪后,少康率军发起突袭:先是女艾趁浇不备,将其刺杀;接着季杼率军击败豷的军队,将其斩杀。失去两个儿子的寒浞,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少康趁机率领大军攻打寒浞的都城,最终杀死寒浞,夺回了夏朝的王位。

这场“复国之战”前后历时20多年,史称“少康中兴”。它不仅让夏朝得以延续,更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少康复位后,吸取了太康失国的教训,重视农业生产,整顿军队,加强与各部落的联系,让夏朝的国力逐渐恢复。从此,夏朝的统治才算真正稳定下来,“家天下”的制度也得以巩固。

结语:夏朝的战争,不止是厮杀,更是文明的“试金石”

夏朝的这三场大战,看似都是权力的争夺,实则是华夏文明从“部落时代”向“王朝时代”转型的必经之路。甘之战用武力终结了禅让制,确立了世袭制的合法性;浇灭相之战暴露了早期王朝的脆弱,也催生了“中兴”的希望;少康中兴之战则让夏朝从灭亡边缘回归,夯实了王朝的根基。

这些战争中,有背叛与复仇,有隐忍与逆袭,更有规则的打破与重建。它们不仅是夏朝历史的“转折点”,更影响了此后三千年中国历史的走向——从“家天下”的王朝模式,到“顺天应人”的统治逻辑,再到“中兴复国”的政治传统,都能在夏朝的这几场战争中,找到最初的雏形。

如今,夏朝的遗址(如二里头遗址)仍在不断出土,那些青铜器、宫殿基址,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刀光剑影。或许,正是这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战争与故事,才让华夏文明的源头,显得如此厚重而鲜活。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王朝: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疆域,如何实现“全域稳固”?

提起清朝疆域,多数人只知“晚期割地赔款”的屈辱,却忽略了它在鼎盛时期的“疆域壮举”——这个由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盛时疆域达1316万平方公里,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东至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首次实现了“中国境内所有地理单元的长期稳固统一”。

它不是简单继承前朝疆域,而是通过“军事征服+制度创新”,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框架”。清朝如何做到“疆域辽阔且稳固”?为何说它是“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基者”?今天就带你看清:清朝268年的疆域史,藏着怎样的“统一智慧”?

从“入关统一”到“疆域扩张”:清朝如何拼出“1316万平方公里”版图?

清朝的疆域扩张,始于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150余年的经营,最终形成了“东、西、南、北”四至明确的庞大疆域。

1. 东定“东北全域”:从发祥地到“稳固边疆”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后金就已统一女真各部,击败蒙古林丹汗,将东北大部分地区纳入管辖。入关后,清朝进一步巩固东北疆域:

- 设立“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对东北实行“军府制”直接管辖,取代了明朝的“羁縻统治”;

- 击败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明确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界,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的广阔地区纳入清朝疆域,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东北的主权归属;

- 管辖库页岛,派官员定期巡视,征收赋税,确保了对东北全境的控制。

2. 西拓“新疆与西域”:从“叛乱平定”到“行省设立”

清朝对西域的经营,是“疆域扩张的重头戏”。乾隆年间,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汗国叛乱(1757年)和大小和卓叛乱(1759年),彻底统一西域,将这片脱离中原王朝近千年的土地重新纳入管辖:

-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疆域西界延伸至巴尔喀什湖、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 1884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朝设立“新疆行省”,将西域正式命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首次以行省制管理西域,彻底终结了西域“半独立”的历史,确保了新疆与中原的紧密联系。

3. 北控“蒙古草原”:从“盟旗制度”到“全域管辖”

对于蒙古草原,清朝没有像明朝那样“被动防御”,而是通过“军事征服+政治联姻”,将蒙古全境纳入管辖:

- 击败准噶尔汗国后,将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纳入管辖,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 对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将蒙古分为200多个旗,旗以上设盟,由清朝中央任命盟长、旗长,保留蒙古王公的世袭特权,但需服从中央调遣;

- 修建“多伦会盟”等政治仪式,强化蒙古与清朝的“臣属关系”,使蒙古草原成为清朝最稳固的边疆之一,彻底解决了自秦汉以来“北方草原威胁中原”的千年难题。

4. 南固“西藏与南海”:从“宗教册封”到“主权确立”

在南方,清朝进一步巩固了对西藏和南海的管辖:

- 西藏方面: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权力高于达赖、班禅,规定西藏的军事、外交、财政由中央直接掌控,确立了中央对西藏的绝对主权;

- 南海方面:设立“琼州府”管辖海南,派水师定期巡视南海诸岛,在西沙群岛修建“永兴岛”等据点,《大清一统志》《海国图志》等文献明确将西沙、南沙群岛纳入清朝疆域,对南海的主权管辖从未中断。

此外,清朝还收复了台湾(1683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改为台湾行省),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央王朝的行省体系;平定云南吴三桂叛乱,巩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立“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实行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管理。

至此,清朝疆域达到顶峰(乾隆年间):北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至南海诸岛,东至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葱岭,面积约1316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统治最稳固的帝国之一。

不止“大”:清朝疆域的“三大突破性贡献”

清朝的疆域,不止是“面积辽阔”,更在“疆域管理”和“主权确立”上实现了三大突破,直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

1. 首次实现“疆域全域主权化”:从“模糊管辖”到“明确主权”

此前的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多采用“羁縻统治”,管辖模糊,主权不明确。而清朝通过“军事征服+条约确立+制度管理”,将所有边疆地区纳入“明确的主权管辖”:

- 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明确了东北、西北的边界;

- 在新疆、台湾设立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度,用中央直接管辖取代了“羁縻政策”;

- 对边疆地区进行“户口清查”“赋税征收”“军事驻军”,实现了“真正的有效统治”,而非“名义上的臣服”。

这种“全域主权化”,让清朝的疆域不再是“模糊的势力范围”,而是“有明确边界、有直接管辖、有主权归属”的领土,为现代中国的疆域主权奠定了法律和历史基础。

2. 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从“中原核心”到“多元一体”

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多以“汉族为核心”,将边疆少数民族视为“外夷”。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创造性地构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逻辑:

- 对汉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对西藏实行“驻藏大臣+宗教册封制”,对新疆实行“将军府+行省制”,“因俗而治”却又“统一于中央”;

- 确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共主的统治体系,皇帝既是汉族的“天子”,也是蒙古的“大可汗”,还是西藏的“文殊菩萨化身”,通过多元身份整合多民族认同;

- 禁止各民族之间的“边界隔离”,鼓励满汉通婚、蒙汉贸易,促进多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汉族”扩展到“各民族共同体”。

这种“多元一体”的疆域逻辑,让清朝的疆域不仅是“地理上的统一”,更是“民族和文化上的统一”,首次实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在同一个中央政权下的“全域统一”。

3.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框架”:从“王朝疆域”到“国家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虽因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台湾、东北部分领土等约15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它留下的“核心疆域”——即今天的中国大陆(除被割让部分)、台湾、西藏、新疆、内蒙古等,仍是现代中国版图的“主体框架”。

新中国的疆域,基本继承了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减去割让土地后的核心区域,清朝时期确立的西藏、新疆、台湾、蒙古的主权归属,成为现代中国疆域的“历史依据”。可以说,没有清朝的“全域统一”,就没有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

结语:清朝疆域,是“中国疆域史的集大成者”

提起清朝,我们不应只看到晚期的“割地赔款”,更应看到它在疆域史上的“集大成者”地位——它用1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原王朝数千年未能实现的“全域统一”,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碎片”彻底整合进中国疆域,用制度创新实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固,用条约确立了疆域的“主权归属”。

虽然清朝晚期失去了部分领土,但它奠定的“1316万平方公里”核心疆域,以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框架,成为现代中国疆域的“历史根基”。今天的中国版图,正是在清朝疆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这是清朝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疆域遗产”,也是中国疆域史“从王朝时代走向现代国家”的关键一步。

大明版图的“扩张与收缩”:不是只有紫禁城,它如何守住元朝留下的“大一统”家底?

提起明朝版图,多数人想到的是“天子守国门”的壮烈,或是郑和下西洋的远洋壮举,却鲜少留意这个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上的“复杂面相”——它既继承了元朝的“大一统”底盘,将西藏、云南、东北纳入管辖,又因后期的边防松弛,失去了蒙古草原、西域等边疆;最盛时疆域超997万平方公里,堪比唐朝,衰落时却收缩至“汉地十八省”,只剩约350万平方公里。

朝的版图,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疆域”,而是一部“先扩张、后收缩”的动态史。它如何在建国初期撑起庞大疆域?又为何在后期一步步“缩水”?今天就带你看清:大明276年的疆域变迁,藏着怎样的时代挣扎与坚守?

洪武、永乐“双雄时代”:明朝疆域的“巅峰时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但明朝的疆域扩张,并未止步于“驱逐元廷”——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用50余年时间,南征北战,将明朝的疆域推向顶峰。

1. 北上“追亡逐北”:将北疆推至漠南

元朝残余势力(北元)退守漠北后,仍对明朝构成威胁。朱元璋派蓝玉率军北伐,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东南)大败北元主力,俘虏北元皇帝次子及王公大臣3000余人,北元政权名存实亡。此后,明朝在漠南(今内蒙古南部)设立“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驻军防守,将北疆边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一带纳入明朝直接管辖。

到永乐年间,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击败鞑靼、瓦剌等部族,进一步巩固了漠南疆域,甚至一度将势力延伸至漠北中部,明朝的北疆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北界。

2. 南下“收南疆”:守住南海与西南

在南方,明朝继承了元朝的疆域遗产,并进一步巩固:

- 西南方向:朱元璋派沐英率军平定云南,设立“云南布政使司”,并在贵州设立“贵州布政使司”(1413年),将贵州从云南、四川拆分出来,首次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彻底解决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割据问题”;

- 南海方向:明朝设立“琼州府”管辖海南,同时派郑和下西洋,宣示对南海诸岛的主权,《郑和航海图》中明确标注了“石塘”“万生石塘屿”“石星石塘”(今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明朝水师常年在南海巡逻,确保了对南海的控制权;

- 中南半岛:明朝在越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1407-1427年),直接管辖越南中北部,后因当地反抗激烈,改为藩属,但仍保持着宗藩关系。

3. 东进“固辽东”:将东北纳入“奴儿干都司”

对于东北地区,明朝没有像元朝那样设立行省,而是设立“奴儿干都司”(1409年),管辖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 都司驻地在奴儿干城(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明朝派宦官亦失哈多次巡视,在当地修建“永宁寺碑”,记录明朝对东北的管辖;

- 对女真各部实行“羁縻统治”,任命女真首领为指挥使、千户等官职,让其“听调不听宣”,但需向明朝纳贡、出兵助战,确保了东北疆域的稳定。

4. 西拓“控西域与西藏”:继承元朝的“边疆遗产”

在西域,明朝设立“哈密卫”(1406年),管辖今新疆哈密一带,作为明朝与西域各国的“缓冲地带”,虽未完全控制西域,但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在西藏,明朝设立“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任命西藏宗教领袖和部族首领为官员,继承了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权,明确西藏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至此,明朝疆域达到顶峰(永乐年间):北至漠南,南至南海诸岛,东至库页岛,西至哈密,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基本继承了元朝在东亚的核心疆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中期“由盛转衰”:疆域开始“缓慢收缩”

从明宣宗(1425-1435年)开始,明朝的疆域进入“收缩期”——由于国力衰退、边防松弛,以及蒙古、女真等部族的崛起,明朝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放弃边疆地区,疆域一步步“缩水”。

1. 放弃“交趾”与“哈密”:西南、西北边疆的“退缩”

1427年,明朝因交趾地区反抗不断,军费开支过大,被迫撤销“交趾布政使司”,承认越南独立,南方疆域退至广西南部;1513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攻占,明朝无力收复,撤销“哈密卫”,西北疆域退至嘉峪关以西,彻底失去了对西域的影响力,丝绸之路的东段再次中断。

2. 漠南“失防”:蒙古部族重新南下

明朝中期,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崛起,多次南下袭扰,甚至在1550年攻破古北口,兵临北京城下(“庚戌之变”)。明朝被迫与俺答汗签订“隆庆和议”,开放边境互市,默认了蒙古对漠南部分地区的控制,北疆边界从阴山以南退至长城一线,“九边重镇”从“进攻据点”变成了“防御屏障”。

3. 东北“失控”:女真部族的“崛起”

明朝后期,对东北的“羁縻统治”逐渐失效。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后金,随后对明朝发动战争,先后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到崇祯年间,明朝已失去对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控制,辽东疆域退至山海关以东的狭小区域,东北逐渐成为后金(清朝)的“根据地”。

晚期“风雨飘摇”:疆域收缩至“汉地十八省”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清朝)的进攻,疆域收缩进入“加速期”——最终,明朝的有效统治区域只剩下“汉地十八省”(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回到了北宋时期的疆域规模。

1. 丢辽东:山海关成“最后防线”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此时的辽东地区已被清朝完全占领,明朝残余势力(南明)只能退守江南,山海关成为明朝与清朝的“边界”,东北疆域彻底丢失。

2. 弃西北:陕西、甘肃部分地区被农民军占据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占据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占据四川,明朝对这些地区失去控制,西北、西南疆域进一步收缩。

3. 失漠南与西藏:间接管辖的“名存实亡”

明朝后期,对漠南蒙古的控制早已失效,对西藏的管辖也仅限于“名义上的册封”,西藏实际由宗教领袖自主管理,明朝的疆域只剩下“汉地十八省”的核心区域,直到南明政权被清朝灭亡(1662年)。

大明版图的“三大遗产”:不止是“收缩史”,更是“坚守的价值”

明朝的版图,虽经历了“从997万到350万”的收缩,但它留下的三大遗产,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疆域:

1. 巩固“汉地核心”:奠定“中国疆域的基本盘”

明朝276年,始终牢牢控制着“汉地十八省”——这片中原与南方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命脉”。即使在晚期风雨飘摇时,明朝也守住了这片“基本盘”,为清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后世的中国疆域,无论如何变化,“汉地十八省”始终是核心区域,这离不开明朝的长期经营。

2. 传承“边疆主权”:明确西藏、云南、台湾的归属

明朝虽然放弃了一些边疆,但继承了元朝对西藏、云南、台湾的管辖权:

- 西藏方面,明朝的“册封制度”被清朝继承,成为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核心方式;

- 云南方面,明朝的“布政使司”制度彻底将云南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不再出现“独立政权”;

- 台湾方面,明朝虽未设立正式行政机构,但郑和下西洋时对台湾的巡视,以及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都为清朝设立“台湾府”(1684年)提供了历史依据。

3. “长城防线”的“象征意义”:疆域的“文化边界”

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将长城从“军事防御工程”变成了“疆域的文化边界”——长城以内是中原农耕文明,以外是草原游牧文明。这种“农耕与游牧”的边界划分,虽未能阻止草原部族的南下,却成为了中国疆域史上“文化认同”的象征,直到今天,长城仍是中国疆域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结语:大明版图,是“大一统”的“坚守者”

明朝的版图,没有元朝的“辽阔”,也没有清朝的“稳固”,却在“扩张与收缩”中,守住了中国疆域的“核心价值”——它继承了元朝的“大一统”遗产,巩固了汉地与边疆的联系,明确了西藏、云南、台湾的主权归属,为后世的中国疆域奠定了“基本框架”。

或许,明朝的疆域收缩是“无奈的遗憾”,但它在276年里对“大一统”的坚守,对汉地核心的巩固,以及对边疆主权的传承,让它成为中国疆域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们翻开明朝的地图,看到的不仅是一片“时大时小”的疆域,更是一个汉人王朝在“乱世边缘”,对“中华大一统”的执着与坚守。

相关内容

旅游景点、酒店宾馆如何防控...
基孔肯雅热 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
2025-10-04 09:10:34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海盐...
中新网嘉兴10月3日电(黄彦君 王海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融合城市...
2025-10-04 09:10:07
乐山峨眉又一个网红地来啦!
9月28日,位于峨眉山市高桥镇严寺村的陶酒部落生态文旅园区正式开业...
2025-10-04 09:10:03
多元体验点燃长兴岛之夜,农...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市集人头攒动,公园游人如织,...
2025-10-04 09:09:52
国庆第三天,临沧芒来草山千...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10月3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芒来草山化身为“云...
2025-10-04 09:09:36
国庆第三天,青铜峡黄河大峡...
2025年10月3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迎来国庆假期第三日游客...
2025-10-04 09:09:25
国庆敦化两日游,禅意山水与...
金秋十月即将到来,敦化,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
2025-10-04 09:07:59
广西龙胜国庆迎客忙:多元体...
中新网桂林10月3日电(韦吉阳 章艳)国庆假期1日至3日,广西桂林...
2025-10-04 09:07:41
从“旁观”到“入戏”,襄阳...
国庆中秋假期,襄阳文旅市场再度火爆,线上酒店、景区、住宿搜索量大幅...
2025-10-04 09:07:33

热门资讯

黄浦各方协同保障,2025上海... 2025上海赛艇公开赛于10月2日至3日在上海苏州河顺利完赛。赛事不仅上演了“速度与激情”的精彩对决...
原创 二... 关于夏朝的历史研究与考古发现 夏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特殊而神秘的地位。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
3500万抗战英雄!一部影片解... 解锁英雄?原来有那么多抗战先烈,我们鲜有耳闻 想看热血英雄?来看这部纪录电影 包你满意 没想到,今年...
“托管”式治国?这款三国SLG... 对于很多厌倦了传统“肝氪”SLG的玩家来说,《三国:谋定天下》就像是一股清流。它以独特的减负降氪设计...
原创 造... 靖难之役:一场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逆袭 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看似容易,主要是因为他从北平起兵后,一...
她是高丽美女,却成元朝皇后,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女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然而,在这样严苛的社会环境...
李建成手中的王牌大将,李世民都... 在唐朝辽阔的边境线上,一位年轻而充满抱负的皇太子李建成正凝视着远方。这位大唐帝国的继承人不仅怀揣着对...
河南省委办公厅组织观看 抗战胜...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4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组织70余名党员干部前...
新华社: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迄...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迄今为止最早木棺 近日,因出土中国最早乐器实物骨笛而备受关注的贾湖遗址,考古发掘...
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才高兴... 科举制度的兴衰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 前言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以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