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科举之路与《自遣》诗中的旷达人生 大中十三年(859年)寒冬,年轻的罗隐怀揣着满腔抱负,踏入了繁华的长安城。与众多寒窗苦读的士子一样,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宏愿。长安的街巷车马喧嚣,酒肆茶楼间尽是文人墨客的身影,罗隐行走其间,既感到兴奋,又带着几分忐忑。 罗隐的才华确实非同凡响,他的诗文犀利深刻,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对他颇为赏识。然而,他的文章往往暗含讥讽,言辞尖锐,加之性格桀骜不驯,在崇尚谦逊内敛的古代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考官们对他的狂放不羁深感不满,认为他缺乏士人应有的稳重,因此屡次将他拒之门外。 有一次,恰逢关中地区大旱,百姓苦不堪言,皇帝下诏命群臣献策求雨。罗隐得知后,立即上书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水旱灾害乃天地自然之理,非人力可瞬息消除。陛下若能诚心祈祷,体恤民情,纵使庄稼歉收,百姓亦会感念圣恩。”然而,这番耿直之言却触怒了皇帝,被视为对天子权威的挑战。龙颜震怒之下,罗隐再次名落孙山。 按常理,屡试不第的罗隐本该放弃,另谋出路。然而,他偏偏执拗地坚持应试,以至于长安城内的考官们对他印象深刻,私下称他为“考疯子”。此后数年,他断断续续参加了十多次科举,却始终未能如愿,最终只能黯然离京,史称“十上不第”。
科举的失败让罗隐的满腔抱负化为愤懑,他开始以笔为刀,用尖锐的文字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的诗作充满激愤之情,却又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旷达,其中《自遣》一诗最具代表性: 《自遣》 罗隐〔唐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生得失无常,得到时不妨纵情高歌,失去时也不必过分哀叹;纵然心中充满愁恨,也要保持一份淡然。今日有酒,便该痛饮,一醉方休;明日的烦恼,且留待明日再去面对。 此诗塑造了一个纵酒高歌、超然物外的狂士形象。尽管诗中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颓唐,但其愤世嫉俗的品格却赢得了后世的赞叹。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压抑环境下的复杂心态,也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首句展现了诗人对得失的豁达态度,无论成败,皆能以歌声抒发胸臆。次句则强调,即使内心充满愁恨,也要保持超脱,不被世俗所困。第三句倡导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欢愉。末句则体现了一种乐观精神,不预支未来的烦恼,专注于眼前的快乐。 这首诗语言直白,朗朗上口,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极易引起共鸣。千百年来,无数失意之人在借酒消愁时,总会想起“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诗。它不仅是罗隐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成为后世流传不衰的名句,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豁达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