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激荡的三国乱世,智谋之士无不渴望追随明主。正如郭嘉所言,关键在于审于量主:若能依附雄才大略的君主,便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若不幸投靠庸碌之主,则难免壮志难酬,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郭嘉的审于量主论源于对袁绍谋臣辛评、郭图的评价。他指出:智者当审慎选择明主,如此才能百战百胜、功成名就。袁公虽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用人之道。他优柔寡断,虽有良谋却难下决断,欲与其共济天下大难、成就霸业,实属痴人说梦! 袁绍帐下不乏智谋之士与勇猛战将,其致命弱点在于缺乏主见。每当谋士将领争论不休时,他总难当机立断。乌巢之战后,张郃主张设伏截击曹操,郭图则建议围魏救赵。袁绍竟想出个折中方案:让主张伏击的张郃去偷袭曹营,另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这种首鼠两端的决策,让张郃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胜则无功,败则有过。愤懑之下,张郃与高览率部投曹,使袁绍痛失最后一位河北四庭柱。至此,袁绍想赢官渡之战,简直比登天还难。 袁绍的失败印证了乱世争霸中主公的决定性作用。贾诩辅佐张绣、郭嘉追随袁绍时都难展抱负,唯有投效曹操才得施展才华。这正应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若主公不纳谏,谋士也徒呼奈何。 袁绍的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暴露其识人用人的短板。反观曹操、刘备、孙权能三分天下,正因其独具慧眼,既知人善任,又明辨良谋。诸葛亮若非遇见刘备,恐怕终老于刘表帐下;庞统若一直追随周瑜,最多做个州郡官吏;法正若不被刘璋重用,更将湮没无闻。正如史载:诸葛亮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庞统经学思谋,荆楚高俊;法正奇谋善策,可比荀彧程昱。但若无明主赏识,三人焉能名垂青史? 即便毒士贾诩这等奇才,在曹操麾下也需谨言慎行。这充分说明:真正左右历史进程的,是那些雄才大略的主公,而非运筹帷幄的谋士——再高明的计策,若不被采纳也是枉然。 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但细究起来,诸葛亮实为鱼,刘备才是水。若说诸葛亮胜过刘备,实有失公允。正是刘备的知人善任,为孔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事实上,刘备白手起家的能力与曹操不相伯仲,在决断力方面更胜诸葛亮一筹。如其伐吴之决策,诸葛亮并未反对,因为这与跨有荆益的隆中对战略一脉相承——失去荆州,隆中对便成无本之木。 真正的雄主,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刘备取汉中后,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镇守汉中,而非众望所归的张飞。当时蜀汉群臣无不震惊:西川由刘备坐镇,荆州托付关羽,按常理汉中非张飞莫属。而魏延资历尚浅,刚从牙门将军擢升,竟成与关羽比肩的封疆大吏。 历史证明刘备的决策英明无比: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固若金汤,严格遵循御敌于国门的方略,从未擅自兴兵。他当年对刘备的承诺掷地有声:若曹操举国来攻,臣为大王拒之;若遣偏师十万,臣为大王吞之!若非后来被杨仪等人陷害,蜀汉军权未必会落入姜维之手。 刘备的识人之明,诸葛亮却未能完全继承。他不顾刘备马谡言过其实的临终告诫,执意重用马谡为街亭主帅,结果酿成大败。史载:亮违众拔谡,与张郃战于街亭,士卒离散。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既因其违亮节度,也为平息众怒。这次用人失误,不仅违背先主遗训,更让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雪上加霜。 古今战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决策者的能力尤为关键。袁绍兵多粮足却败于曹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皆因主帅的决策优劣使然。这些历史教训无不昭示: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明主的雄才大略,才是成就霸业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