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遗诏风波:权力博弈下的历史转折
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命赵高传诏给长子扶苏,令其将兵权移交蒙恬,即刻返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然而,这封关乎帝国未来的诏书尚未送出,秦始皇便猝然驾崩于沙丘。当时,知晓皇帝死讯的仅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少数贴身宦官。由于秦始皇生前未正式册立太子,李斯担心消息泄露会引发诸皇子夺位之乱,导致天下动荡,因而决定秘不发丧,并下令百官照常呈递奏章、进献膳食,营造出皇帝仍在世的假象。
李斯的这一决策,从维护帝国稳定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其合理性,其初衷亦值得理解。然而,这一权宜之计却为野心家赵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赵高的精心策划与游说下,李斯最终被拉入胡亥与赵高的政治同盟。三人合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并假传圣旨逼死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这场阴谋中,赵高是幕后主谋,胡亥是名义上的受益者,而李斯则凭借其丞相之权成为实际执行者。正如赵高所言:“若不与丞相共谋,恐大事难成。”李斯作为百官之首,其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他的立场直接左右了这场政变的成败。
李斯的政治困境与抉择
在“三人帮”中,胡亥的目标是登上帝位;赵高早已是胡亥的心腹,希望通过拥立之功飞黄腾达;而李斯则不同——他已是位极人臣的丞相,此前与胡亥、赵高并无深厚交情。那么,他为何会卷入这场阴谋?关键在于他与扶苏的政治分歧。
赵高深知必须争取李斯的支持,于是直截了当地对他摊牌:“先帝欲立扶苏为嗣,然诏书未发,玉玺与密信现由胡亥掌控。太子人选,全凭你我决定!”这番言辞看似陈述事实,实则直击李斯的软肋——他与扶苏的政见不合。
扶苏与李斯虽无私人恩怨,但治国理念截然不同。扶苏多次直言进谏,反对秦始皇的严刑峻法,认为“天下恐将不安”;而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正是秦始皇“以法治国”政策的核心支持者。若扶苏继位,李斯必然失势。相反,赵高声称胡亥“研习律法多年,未有过失”,似乎更符合李斯的政治主张。因此,拥立胡亥或许能保住李斯的相位。
权力与生存的博弈
当时,蒙恬因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声望与权势已凌驾于李斯之上。扶苏与蒙恬长期共镇边疆,情谊深厚。秦始皇遗命扶苏“交兵权于蒙恬,返咸阳治丧”,更表明蒙恬是扶苏的坚定支持者。一旦扶苏登基,李斯的相位必然不保。
赵高进一步“提醒”李斯:秦朝历来有诛杀权臣的传统。商鞅被车裂,吕不韦饮鸩自尽,魏冉忧惧而亡……即便如张仪、范雎等侥幸逃往他国,如今天下一统,李斯又能逃往何处?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最终妥协。赵高承诺,若拥立胡亥,李斯可“世袭爵位,享乔松之寿,具孔墨之智”。尽管李斯深知政治承诺的脆弱性,但在现实压力下,他仍选择赌上一把。
“老鼠哲学”的悲剧结局
李斯的抉择深受其早年“老鼠哲学”影响。他曾观察到:厕中老鼠食不果腹,见人即逃;仓中老鼠却饱食无忧,不惧人近。由此得出“人之贤愚,取决于所处之位”的结论。尽管他一度以“忠臣不避死”为由拒绝赵高,但最终仍屈服于对权位的贪恋。
然而,李斯的“聪明”反误其身。他虽助胡亥登基,却未料到赵高才是真正的赢家。权力欲望膨胀的赵高,最终将李斯视为障碍,罗织罪名将其下狱。李斯与儿子临刑前相拥而泣,三族尽诛。
后世有人质疑:若胡亥如唐太宗般英明,李斯是否会被视为如房玄龄般的功臣?实则不然。房玄龄辅佐李世民是因认可其才能,而李斯支持胡亥纯为私欲。商鞅“尽公不顾私”,助秦崛起;李斯“老鼠哲学”,终致秦亡。两人的结局,恰是法家精神嬗变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