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7日上午,邵文学排长和他的几名战士正在北京西周口火车站南方不远处的一座山包上巡逻,四周静谧,空气略带湿气,适合隐蔽行动。就在临近中午时分,东面突然传来了马蹄声,声音越来越响,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的事情。邵文学和战士们迅速抬头,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一队骑兵正疾驰而来,人数众多,排列整齐,骑马的姿态威风凛凛。
陈玉琢是这支小队的副班长,他眼疾手快,立刻发现了队伍中的异样。“排长,是鬼子兵!”陈玉琢指着远处的骑兵队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只见日军旗帜上的膏药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那是日本军队的标志。此时,他们的任务明确:阻止日军通过东营要道南下。随着日军骑兵的接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大家心头一紧,意识到敌军的行动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威胁。
邵文学沉着冷静,他迅速做出了决定。 “班长,带着三名战士继续在这里潜伏,侦察敌情。”他交代道。“我带其他人回到部队,请示上级。”邵文学临走时特别叮嘱:“无论如何,大家要保持冷静,千万别暴露自己的位置。”
邵文学本以为,凭借陈玉琢丰富的战斗经验,这几名年轻士兵定能保持冷静,不会轻易暴露踪迹。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他万万没想到。陈玉琢带领三名年轻战士继续监视敌情,山包下的景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这些年轻战士,最多不过二十岁,面对日军骑兵的接近,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陈玉琢看着他们,心里有些焦虑,但还是嘱咐道:“都趴在石头后面,记住,只准观察,不准开枪。”他深知,战争中任何一次轻举妄动,都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后果。
然而,不久后,眼前的情形却令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山下的村庄。一队日军骑兵冲进了山包下的山沟,开始四处开枪,似乎在确认是否有敌人潜伏。随后,他们纷纷下马,进入附近的几户村民家中。接着,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传来,陈玉琢的脸色愈发阴沉。紧接着,几声枪响后,他看到日军从屋里拖出了四名女人。她们衣衫凌乱,手脚被捆绑,悲惨的模样让人心碎。
其中一名妇女拼命挣扎,哭喊着想逃跑,但她的努力终究是徒劳,几乎还未跑几步便被追上,惨遭杀害。最残忍的还在后面,那名日军士兵甚至走上前,将受害妇女的肠子挑了出来,戏弄般地摆弄着。其余三名女子吓得晕了过去。陈玉琢的心中燃起了极度的愤怒,他紧紧咬住牙关,指尖都攥得发白。
就在此时,原本躲藏在石后面的三名年轻士兵,无法忍受眼前的惨状,突然一声怒吼,其中一名战士站了起来:“天杀的鬼子们,打死你们!”他一枪打向日军,接着另外两名战士也相继冲了出来,纷纷开枪反击。
“砰、砰、砰!”枪声响彻山谷,日军稍显措手不及,但很快他们意识到这几名士兵的火力并不强大,便迅速组织起反击。陈玉琢见状,赶紧趁乱射杀几名日军士兵,但敌人越来越多,且逐渐逼近,形势变得愈发不利。最终,三名年轻士兵相继倒下,陈玉琢见情况危急,果断停止射击,带着一股强烈的生存本能,迅速换了个藏身点,开始隐蔽。
不久,日军搜索到了之前战斗的遗址,发现了三具中国士兵的尸体。愤怒的日军军官抽出军刀,残忍地在他们的尸体上乱捅了几刀。陈玉琢眼睁睁看着这些不公的暴行,心中怒火中烧,誓言要为战友报仇。
随后,陈玉琢悄悄地跟随日军,耐心等待机会。等到日军兵力下山后,他果断行动,用机枪打掉了七名鬼子,接着又通过精准的射击,击倒了五名敌人。日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搞得措手不及,最后狼狈逃窜,丢下了几名倒地不起的同袍。
一切恢复平静后,陈玉琢切断了那三名被绑女子的绳索,将她们救出了。随后,他回到山坡,把战友的遗体埋葬,掩埋之时,心中悲痛不已。就在他埋葬完毕后,排长邵文学和连长带着部队赶到了,得知此事后,大家都深感痛惜,连长在烈士的坟前插下木牌,写下他们的名字。之后,大家紧急撤离。
第二天,团长在会议上表彰了陈玉琢,并提拔他为第三排排长,同时将他加入抗日敢死队。许多年后,年近九旬的陈玉琢依旧对当年的事感到痛惜。他回忆道:“那三个年轻人,才不过二十岁,却英勇牺牲,真是太可惜了。”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许多普通的英雄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尘封,但他们的勇敢和牺牲,依然是那段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