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历史上极为沉痛的一幕。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直接导致包括新四军核心领导人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内的三位重要人物壮烈牺牲。事变不仅让部队元气大伤,更在精神层面对军内干部系统造成了沉重打击。之后,即便是威望极高的叶挺军长,在1946年被释放不久后,也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可以说,皖南事变成为新四军发展历程中最深的痛点之一。然而,除去这一惨烈事件,还有三位极具分量的一线统兵大将,在不同阶段因种种原因相继离世。若他们能够坚持到建国之时,以其资历和战功,毫无疑问也将会是开国大将的有力人选。那么,他们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便是高敬亭将军。
在红军时期,高敬亭已经是红二十八军的军长,带领部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英勇表现,成为当地红军旗帜般的存在。1937年新四军组建后,高敬亭出任第4支队司令员。虽然“支队”这一建制听上去并不显眼,但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旅一级编制。而高敬亭所率领的第4支队,是当时新四军四个主要支队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兵力多达三千余人,战斗力极为突出,是新四军的中坚力量。高敬亭不仅受到部队官兵的拥戴,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本应在新四军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内部斗争复杂化,他的一些个人问题被放大、曲解,最终被错误定性为严重问题。1939年6月,高敬亭被公审并遭到枪决。这一结果让新四军蒙受了巨大损失。要知道,以他当时的资历和地位,若能留存至建国,完全有资格获得开国大将的军衔。比如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最终成为元帅;而被誉为开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当年也仅仅是第2支队副司令,可见高敬亭在新四军中的份量之重。遗憾的是,延安方面曾有电报希望让他前往深造学习,但电文未能及时送达,他便已被错杀。此事也让中央极为不满。直至后来,高敬亭才被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二位是彭雪枫将军。
与高敬亭出身地方游击队不同,彭雪枫的成长轨迹更为传奇。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亲历者,曾在红三军团担任过重要职务,并受到彭德怀的器重。在红军时期,他就已出任红四师政委。1939年新四军扩编时,他被任命为第6支队司令员,而皖南事变之后,更是担任了新四军第4师师长,成为主力部队的核心指挥官。彭雪枫将军以敢打硬仗、善于用兵闻名,他带领部队在华中地区与日伪军作战,先后消灭敌军达4万8千余人,其中最为辉煌的战绩,便是淮北地区的大规模反扫荡行动,让敌军闻风丧胆。可惜天妒英才,1944年9月11日,他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成为唯一一位真正战死沙场的新四军师级干部。若从履历与贡献来看,他不仅参加过长征,又在新四军中担任过师长职务,战功赫赫。如果他能活到建国授衔时,几乎必然会被列入开国大将的行列。
第三位,则是罗炳辉将军。
在这三人之中,罗炳辉无疑是军委最为正式认可的一位,他在建国后被追列为“36位军事家”之一,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的卓越。早在红军时期,他就曾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并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擅长军事指挥”的将才。在新四军中,他先是担任第5支队司令员,后来更是升任为第二副军长,是新四军高级将领中的中流砥柱。以他的资历和才能,只要能够坚持到1949年,开国大将之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遗憾的是,罗炳辉常年劳累,积劳成疾,最终在1946年6月病逝于山东解放区。将军的去世震动了全军上下,同志们无不悲恸。更令人愤慨的是,国民党军后来攻入临沂,竟残忍地对罗炳辉将军遗体施以戮尸之辱,引发我军将士的无比愤怒。陈毅当即表示: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仅仅两年之后,华东野战军便在一系列战役中将国民党精锐彻底击溃,为罗炳辉将军的在天之灵复仇。
当然,若从历史角度来看,授衔的过程并非单纯依靠资历与战功来决定,实际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新四军的元老级人物谭震林、张鼎丞和邓子恢,他们在革命历程中同样拥有极高的威望与贡献,但最终也未参与授衔。因此,即使这三位将军健在,是否必然能获大将军衔,仍要视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牺牲都让新四军乃至整个革命队伍痛失栋梁,其影响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