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迷来说,失街亭一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遗憾。这场战败的最大原因,是马谡未听从他人的劝告,最终导致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尽管刘备曾经明确表示过,马谡并非大才,但诸葛亮却不以为意,继续重用他。诸葛亮甚至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交给了马谡。然而,马谡未能胜任,最终证明了刘备的眼光是正确的。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判断马谡不堪大用的呢?他究竟是否具备一种特殊的“相术”?
马谡的失职与刘备的远见
马谡是从荆州随刘备一起进入蜀地的元老,刘备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进入蜀地后,刘备多次给马谡重要职务,从绵竹令到成都令,再到越嶲太守,这些都是极具权力和责任的职位。在汉朝,郡太守基本就是一个地方的最高领导,马谡能担任越嶲太守,足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然而,在这之后,马谡却逐渐被冷落,甚至在刘备加官进爵时,马谡依然停留在相府参军这个位置,没有得到任何提升。这背后,正是马谡做出的一件让刘备失望的事——他未能如期赴任越雟太守。
刘备的失望
越雟地区发生叛乱,越雟太守被杀。刘备面临局势危急,他决定任命马谡担任越雟太守,前去平叛。这是刘备对马谡的重大信任,然而马谡却没有按时赴任,而是滞留在成都,与诸葛亮商讨其他事务。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责任,马谡的选择令人失望。越雟位于现在的大小凉山,地形险恶且蛮族不断作乱,而成都作为蜀汉的政治中心,自然是一个较为安逸的地方。马谡显然选择了留在安全舒适的成都,而非赴任应战。此举让刘备对马谡产生了深刻的疑虑:一个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的人,怎能担当重任?
刘备的决定
刘备此后对马谡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他对马谡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即使在临终时,刘备也在遗诏中提到:“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刘备通过这一事例看透了马谡的性格,认为他虽然有才,但在关键时刻缺乏担当。对于马谡而言,原本的机会和重用就此断送,他只能继续停留在相府参军的职务上,甚至无法像其他幕僚一样得到进一步的升迁。
马谡的逆袭与悲剧
在刘备去世后,马谡通过与诸葛亮的紧密合作,终于得到了一次重用的机会。他开始全力以赴地向诸葛亮展示自己的才能,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军事策略的讨论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马谡渐渐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并被任命为街亭的防守将领。
然而,正是因为马谡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他反而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在街亭的战役中,马谡盲目自信,忽视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蜀汉北伐的第一次失败。令人更加痛心的是,马谡并没有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而是选择了逃跑。当蜀汉大军陷入困境时,他没有勇气负起责任,而是回到成都,躲避战斗。
比较张嶷的表现
与马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嶷。面对同样的局面,张嶷在越雟发生叛乱时,主动请命前往平定叛乱,最终成功安抚了越雟地区,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张嶷不仅成功解决了叛乱,还通过治理越雟,为蜀汉带来了稳定的税收,获得了蜀汉朝廷的嘉奖。而马谡则因逃避责任,最终丧命,名声也因此更加难听。
结语
马谡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勇气与担当,往往比一时的聪明才智更为重要。而刘备对于马谡的判断,也证明了他非凡的眼光。马谡如果当初能够像张嶷一样,勇敢地承担责任,或许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但最终他未能克服自己的软弱,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