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突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刘备得知此事后,深感愤怒,决定采取报复行动。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前两场分别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而夷陵之战最终以吴国将领陆逊的胜利告终。此次战败使得蜀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了数万兵马,标志着蜀汉的衰退。
许多人认为刘备的失败与他没有带上如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杰出谋士和名将有关。实际上,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并未有这些名将作战,反而是一些相对不知名的将领。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参与这场战役呢?
一、诸葛亮
首先,诸葛亮的角色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谋士的范畴。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不仅负责蜀汉的政治事务,还肩负着军事和外交的大任。特别是在关羽和张飞相继被杀之后,蜀汉面临内外压力,诸葛亮需要稳定益州的局势。在刘备亲自出征东吴时,诸葛亮则必须肩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确保国内秩序不乱,尤其是关羽死后,益州爆发了不少叛乱,诸葛亮必须亲自去安抚地方民众,确保稳定。再者,由于刘禅年幼且需要一位可靠的大臣辅佐,诸葛亮如果参与征战,可能会导致蜀汉内部的危机,影响国运。因此,诸葛亮只能留守成都,无法随刘备出征。
二、赵云
赵云的缺席,则源于他坚决反对伐吴的立场。自关羽失荆州、张飞死于属下之手后,刘备心情愈发急切,决意讨伐东吴。然而,赵云不认同刘备的战略决策,他认为,蜀汉应集中力量打击曹魏,而非东吴。赵云在上奏中明确表示:“孙权并非当前最大的敌人,曹操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若先解决曹魏,东吴自然会俯首称臣。”赵云认为,应该优先攻占关中,切断曹魏的后路,再向东吴施压。赵云的忠告未被刘备采纳,刘备选择了讨伐东吴,并让赵云留守江州,直到刘备失败后,赵云才急忙率军前去护驾。
三、魏延
魏延的缺席,主要是由于他被派遣镇守汉中,无法抽身参与夷陵之战。自刘备建立汉中王的政权以来,魏延便一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肩负起防守汉中的重任。汉中作为益州的门户,时刻面临曹魏的威胁。因此,魏延被认为是稳定西线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刘备决定亲征东吴时,汉中一线的防守压力增大,魏延需要坚守阵地,防止曹魏的进攻。魏延虽深得刘备器重,但在夷陵之战期间,他不能离开汉中,这使得他无法参与这场战役。
四、马超
马超的缺席,则更多是由于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马超原是西凉的诸侯,在与韩遂发生内讧、背叛张鲁后,他投奔了刘备。虽然刘备对马超予以封赏,授予了他骠骑将军和凉州刺史等职位,但马超始终未能获得实际的军事指挥权。马超之前有着诸多的历史背景,这让刘备在用人时产生了顾虑。尽管马超屡次表现出色,但刘备一直没有给他过多的权力,尤其是在军事指挥方面。相较于长期效力于刘备的魏延,马超的信任度显然较低,因此他未能随刘备出征。
这些人物的缺席,实际上反映了蜀汉在夷陵之战前夕所面临的内外困境。诸葛亮的重责、赵云的不同意见、魏延的防线责任以及马超的信任问题,都导致了这些重要将领未能参与到这场关系蜀汉命运的战役中。结果,蜀汉在夷陵之战中遭遇了惨败,逐步迈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