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兵书,但与之相对的《吴子兵法》却鲜少有人关注。其作者吴起,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军事将领,以战功卓著而闻名。文献记载,吴起曾与诸侯国交战76次,取得了其中64场的胜利。因此,有些人将他与兵圣孙武并列,称之为“孙吴”。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吴起没有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列?
一:时期的不同
吴起生活的时期与战国四大名将的年代并不重合,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吴起出生于公元前440年,生活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的交替之际。而战国四大名将的活跃时间则集中在战国中后期,因此吴起虽然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时间跨度上与四大名将并不匹配。
具体来说,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大部分人认为,公元前475年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这一年的“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与战国时期的开始。而另一种广泛接受的观点则认为,公元前403年作为分界点,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彻底落幕与战国争霸的开始。因此,吴起虽然出生在春秋时期,但其实际军事生涯却始于战国早期,这使得他未能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
二:信念与行事风格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起的个人信念与行为方式与战国四大名将的形象有所不同。吴起为人聪慧,兵法造诣深厚,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与其他名将不同,吴起的行事风格非常激进且不择手段,这也为他赢得了“功勋将军”的名声,却也让他的名声蒙上了阴影。
据说,吴起出身于一个富贵之家,从小便过着舒适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一帆风顺地步入官场。成年后,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吴起不惜耗尽家产,结果依旧没有获得官职,甚至因此遭遇邻里的讥笑。愤怒之下,吴起失去理智,竟然挥刀血洗街坊,杀死了30余个曾嘲笑他的人,这一行为也为他日后的名声增添了不小的争议。
在孝道方面,吴起同样让人失望。虽然他曾师从孔子弟子曹参学习,但在母亲去世时,吴起依然没有回去守孝,最终曹参因此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可见,吴起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显得冷血无情。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为了权力和地位,毫不犹豫地采取极端手段。公元前412年,齐国与鲁国发生战争,鲁穆公准备任命吴起为将军,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担心影响立场。吴起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竟在当日亲手杀死妻子,最后获得了鲁穆公的任命,统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尽管此举让他暂时取得了军事指挥权,但鲁穆公对吴起的冷酷行径深感不安,最终将他解职。
吴起在鲁国失职后不甘心,便转投魏国。魏王欣赏吴起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军。然而,魏王去世后,吴起因为与公叔争夺相国之职失败,再次投奔楚国。这样的经历让吴起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总的来说,吴起虽然在战国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但由于其行事风格过于激烈和不拘小节,导致他并未能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列。他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局面,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权力、忠诚与道德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