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秦国历史上堪称一位传奇人物,是秦国铸剑的关键人物。秦国的“剑”已经铸就完毕,然而,剑的锋芒和戾气依旧无法平衡,缺少最后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正是商鞅。若是对商鞅进行平反,势必会削弱这柄剑的锋利,带来秦国的隐患。
商鞅的原名为公孙鞅,出生于卫国(并非魏国)。由于在魏国的发展陷入困境,他决定投奔秦国。而这一决策,正是被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所吸引。受到《求贤令》的召唤,商鞅最终来到了秦国,开启了他和秦孝公的合作。商鞅先后提出了两次变法框架,第一次是“帝道”,第二次是“王道”。然而,秦孝公并不满意,他要求更具立竿见影效果的方案。于是,商鞅提出了第三个框架——“霸道”,这套方案的核心是“重税”和“严刑峻法”,以及“土改”和“军改”,最终的目标是使秦国“富国强兵”。
首先,商鞅将秦国内的人民分成两类:农民和士兵。为了便于国家的控制,商鞅决定消除那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中介阶层。商鞅认为,商人和工匠通过赚取快钱,容易滋生不安定的因素。如果民众看到有人轻松获取财富,他们便不愿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鞅大力征收重税,迫使这些人无法再从事商业活动。而那些想继续在这些行业中立足的人,则通过高额的税收被逐渐排挤出局。对那些不愿意从事农业的,商鞅的解决办法是“严刑峻法”。商鞅坚信,只有通过严苛的法律和刑罚,才能有效地让百姓专心务农,否则国家将无法强盛。
商鞅的改革涉及深刻的土地制度变革,他取消了传统的封建制度,所有土地的管理权统一归中央。地方领主不再享有管理自己的领土的权力,一切土地的使用和税收都归中央政府。商鞅这一步骤无疑触动了那些受封的贵族利益,他们自然会对商鞅产生强烈的反感。
紧接着,商鞅推进军制改革,把秦国转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他推行了二十级军爵制度,军功和爵位的关系十分紧密,唯有通过杀敌立功才能获得提升,而爵位更是不可继承。这一制度让任何人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通过战争获得爵位,平步青云。但这一制度也激怒了那些传统的贵族阶层,因为他们的世袭爵位在这一改革面前变得毫无保障。
在实施这些变法的过程中,商鞅得罪了几乎所有秦国的利益集团。他的改革虽然让国家迅速富强,但同时也让百姓陷入苦海。对于那些稍微犯错的人,商鞅的严刑峻法毫不留情——砍脚、刺字、割鼻子,种种刑罚令百姓痛苦不堪。与此同时,虽然军改让普通人有机会跨越阶级,但也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脆弱。秦国的男子在满二十岁后,必须服兵役,三年耕地后,便开始为国家效力。战场上生死未卜,幸存者还要随时准备应召参战,直到五十六岁才能免去征召。显然,商鞅的变法让百姓成了国家的工具,甚至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和未来。
对于商鞅的评价,史学家司马迁曾写道:商鞅冷酷无情、缺乏仁德。通过商鞅的事迹和他的政策,可以看出他在秦国几乎没有朋友和支持者。商鞅在魏国时期曾与魏国公子卬是朋友,但为了秦国的利益,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这个曾经的友人。当商鞅亲自带领秦国大军伐魏时,他利用公子卬的信任,借机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致使魏国大败。
然而,随着秦孝公的去世,商鞅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秦惠王继位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且因为他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权贵,许多人开始对他展开攻击。商鞅的处境愈发险恶,他决定逃亡,首选目标是魏国,但魏国却拒绝了他。最终,商鞅被追杀致死。商鞅虽然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为秦国的“剑”带来了无尽的戾气。秦国最终铸成了一把锋利的剑,而商鞅的血,则成为平息这股戾气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