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8月20日消息(记者舒震 见习记者郭明彤 实习记者杨赫琪)8月19日,长春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建筑里,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正轻轻推开时光的门——这里藏着吉林三百年的风雨,也盛着这片土地最深的根与魂。
展区中的展品(央广网见习记者 郭明彤 摄)
4400 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9 大展区、28 个单元像一串时光密码,从 1644 年的边疆烟火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建设号角,1200 余张图片、千余件实物静静诉说。展览以吉林省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别之处在于从清军入关这一历史节点展开叙述,清晰交代了当初清朝封禁造成边疆空虚的过往;而这近 200 年的历程,也揭示了吉林省从原本拥有最长海岸线的行政辖区演变为内陆省的变迁。长春市丰乐剧场旧址发现的日俄军刀泛着历史的寒光,满铁档案里藏着侵略的铁证,吴大澂的拓片刻着护疆的赤诚……500 余件首次 “亮相” 的文物,让沉睡的历史有了温度。更有 “三地三摇篮” 的红色印记贯穿始终,把吉林在国家年轮里的坚韧,讲得明明白白。
游客跟随讲解员参观展览(央广网见习记者 郭明彤 摄)
这场展览,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吉林人民身上百折不挠、坚持、坚韧的精神,我也会把这些精神带到以后的工作中,让群众日子更红火、生活更丰富。”长春市宽城区新广街道工作人员常钧棋的话,道出了基层工作者的共鸣。参观游客于美琦则感慨:“这是历史的‘传声筒’,能让青少年读懂过去,更懂当下的责任。非常值得来看,了解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故事。”长春师范大学的王明旭站在展品前震撼不已:“这次展览展品非常多,它填补了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的空白,让我非常震撼、印象深刻,更让我摸到了血脉里的红色基因——那是吉林人不屈的魂。”
游客在展区拍摄(央广网见习记者 郭明彤 摄)
三百年风云激荡,终成照亮前路的光。当游客在满铁档案前看清历史的肌理,在抗联文物前触摸信仰的温度,在建设展品前感受奋斗的脉搏,就会懂得:这场展览从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传递给每个吉林人的“精神坐标”。
铭记来路,走好未来每一步。此刻,白山松水间的故事已重新启航——它让我们读懂脚下的土地为何坚韧,更让我们坚信,带着这份记忆前行,吉林的明天,定会续写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