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歪歪侃封神》第1471期的内容中,讲述了纣王的错误决策,导致殷商国运逐渐衰败,最终丧失了政权。纣王的这些错误,尽管一开始看似细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累积成了不可逆转的致命失误。
纣王的第一个错误:低估西岐的潜力
纣王即位后的第二年,他已经遇到了周文王死后的周武王和姜子牙的挑战。周武王虽然继位,但并没有去朝见纣王,也没有派使者向纣王通报,这种不理朝廷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是自立门户的表现。纣王应当明察这一点并立刻采取行动,但他未能及时识别这一威胁。纣王的麾下有一众名将,如闻太师、魔家四将、张桂芳、张奎、孔宣等,战力强大,殷商国力巅峰时,他的军队原本完全能够迅速击溃西岐。然而,殷商高层对西岐的威胁反应迟钝。
在当时,西岐正处于一个比较虚弱的状态。尽管姜子牙的辅佐使得西岐逐渐展露头角,但并未达到完全崛起的水平。战国时期子贡曾言:“夫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意思是说,做事若没有其他人的敌意,却让他人产生怀疑,这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而西岐正是在虚弱之际,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反叛意图,导致了纣王的警觉。在这个时候,闻太师提议直接采取军事行动,早期用兵灭掉西岐,原本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殷商的老臣鲁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东伯侯姜文焕和南伯侯鄂顺等一直在边境发动战争,殷商军队虽然有优势,但也应该采取防守策略而非主动进攻。经过一番争论后,大家决定采取一种“试探性”策略,派遣一两名将领到西岐探查情况,如果西岐有动静再采取进一步行动。这种消极防守的策略,最终使得殷商失去了原本的压倒性优势,西岐则逐渐恢复了力量并开始反击。
纣王的第二个错误:过度重视面子,轻视敌人的实际威胁
纣王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过于看重“面子”,忽视了敌人的威胁。在面对西岐的反叛时,纣王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希望通过抓住西岐的骨干力量来削弱敌人,但却并没有将敌人一举歼灭。纣王的初衷是通过擒拿西岐的领袖人物,展示他的威严,挽回殷商的颜面。于是,他下令在战斗中,抓捕如黄飞虎、南宫适、哪吒、黄天化、雷震子等西岐将领,而不是直接处决他们。
然而,这种策略适得其反,西岐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凡是被俘的敌人,如果不愿投降就立即处死,毫不客气。最终,西岐通过这种“果断处决”的方式,逐渐削弱了殷商的军力,而纣王却依然过度重视“面子工程”,导致西岐将领越来越强大。
以哪吒和黄天化为例,这些重要人物被殷商俘虏了不止一次,但他们依然屡次突破重围,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几乎击败了殷商的军队。纣王的错误就在于他对敌人的威胁估计不足,而西岐则通过不断的胜利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纣王的致命错误:高傲导致盲目自信
这两个错误,最终使得纣王的政权日渐衰败。尽管他曾经有着强大的军队和名将,但由于低估敌人,过分关注表面功夫,他失去了决策的清晰与果断。对于西岐的轻视,以及对其将领的过度宽容,最终使得西岐逐步崛起,战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纣王的专横与高傲让他忽略了自己政权中的各种潜在危机,最终导致了江山的丧失。
总的来说,纣王的两个致命错误——对西岐的估计错误和过度重视面子而忽视敌人的实际威胁——导致了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政权的垮台是必然的结果。也许正是因为纣王过于自信,忽略了那些看似微小却潜藏威胁的变化,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