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司马懿当年没有发动高平陵政变,历史可能会迎来完全不同的局面。曹魏这个庞大的帝国,很可能在司马懿的儿子曹爽的治理下彻底崩溃。曹爽作为大将军,不仅无能,还让洛阳城的局势一片混乱。他带着年轻的皇帝到处打猎、享乐,甚至将朝廷的财政挪去修建个人的歌舞坊。更离谱的是,曹爽的亲信邓飏居然公开倒卖军粮,司马懿家族的权力被彻底边缘化。若不是司马懿最终选择反击,曹魏的命运恐怕早已由其儿子亲手葬送。
如果司马懿继续装病,继续在家里静养,曹爽迟早会将权力交给何晏、丁谧这类昏庸无能的官员,朝廷的军权早就被分割殆尽。当东吴孙权或蜀汉姜维北伐时,前线的将领们恐怕连兵器和军粮都得自掏腰包。而最有可能的是,曹爽一旦喝高了酒,或许直接把皇帝的权杖抢来自己戴上。这个时候,曹魏的宗室和老臣们,像夏侯玄这样的人,极可能起义,带兵杀进洛阳清君侧。届时,司马家若不能登上权力巅峰,甚至可能连祖坟都要被连根拔起。
可以预见,如果内斗持续下去,曹魏的国运就会耗尽,甚至可能面临外部威胁,像辽东公孙渊等势力可能会趁机入侵,或者鲜卑人提前南下。这时,司马炎恐怕不会有机会建立西晋,中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分裂的局面,形成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其实,司马懿之所以迟迟没有反抗,是因为他在那段时间并不急于行动。直到公元248年,70岁的司马懿被曹爽彻底逼入了绝境。在洛阳城,他装病了整整两年,期间甚至连端粥碗的力气都没有,但在曹爽的间谍李胜走后,司马懿便立刻恢复过来,翻身下床,用冰水洗脸。他这一出戏演了整整两年,甚至没有人预料到他会在三个月后带着三千死士,杀进皇宫。
当时,司马懿并没有造反的想法,如果不是曹爽一再逼迫,可能他真会安享晚年。曹爽不仅任用一群庸才,他的行为也让整个朝廷陷入混乱。他的弟弟曹羲在军营里闹事,甚至将武库钥匙随便放在宠妃的化妆盒中。更荒唐的是,曹爽把司马懿多年来亲自训练的“虎豹骑”变成了仪仗队,而司马懿内心的痛苦无法言喻,这可是曹操昔日留守洛阳的防守力量。
除了对军队的忽视,曹爽还采取了一系列阴险的政治手段,削弱司马懿家族的权力。他将司马懿家族在军中的亲信换成自己的人,甚至连守城门的小兵都要是曹家的人。当司马师的中护军职务被撤销时,司马懿一怒之下摔掉三个砚台,并且给曹爽写了一封感激信,表面上感谢曹爽的体恤,实际心中却充满了愤怒。
然而,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曹爽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从而切断了司马懿利用太后权势的道路。更有甚者,曹爽将各地的军粮挪去建避暑山庄,导致洛阳粮价暴涨。司马懿见证这一切时,内心的愤怒已无法抑制。这一切,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肆意挥霍,更是对魏国传统与根基的摧毁。
正是在这一系列压迫下,司马师开始在洛阳的黑市上招募死士,这些曾经的老兵因曹爽的政策而失去工作,只能走投无路,成为司马家族的隐秘力量。司马师表面上做着“退伍军人再就业”的事情,暗地里却培养了这些精锐士兵。甚至有一些死士在司马懿出行时假扮乞丐和卖菜人,伺机行动。
而最后,打破司马懿忍耐的那根弦,竟是一只狗。三个月前,曹爽亲手杀掉了司马懿养了十年的老黄狗,将狗皮做成垫子送到了司马府。这条狗曾陪伴司马懿度过了曹操的猜忌和曹丕的试探,是他唯一的慰藉。曹爽这一残忍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司马懿,他决定如果再不反抗,连看门的狗都保不住了。
政变当天,司马懿亲自率三千死士冲在最前线。面对死亡,他并不畏惧,因为他深知曹爽舍不得洛阳的荣华富贵,最终选择了保卫家族的未来。果然,曹爽接到消息后,并未立刻做出反应,反而怀抱皇帝在行宫四处徘徊,心想着“认个错”或许能保住富贵。但一切都晚了,局势无法逆转,曹爽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历史中鲜有人知的是,司马懿早在政变前就曾写信给蒋济,表明自己原本希望效仿霍光辅佐刘家,但却因曹爽的所作所为彻底改变了心意。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曹爽投降后,司马懿在他府中搜出大量淫秽诗文,其中还包括调侃先帝的恶俗诗句。如果这些丑事公之于众,曹家的名声恐怕会彻底毁掉。但司马懿最终留了情面,他没有把这些丑事写入史书,而是在《三国志》中轻描淡写地提到“爽欲反”,并未暴露曹爽的真面目。
直到敦煌的密档被揭示出来,人们才得知,原来当年曹爽竟然在背后先派人往司马家井里投毒,这一切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司马懿虽以忠臣自居,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他的举动实际上是一次“被迫反击”,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政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