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众多清朝宫廷题材的电视剧,我们对“格格”这一称谓非常熟悉。清朝作为一个由满洲人建立的政权,与以往的汉族政权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格格这一称呼便是清朝所独创的。然而,电视剧常常让我们混淆了“公主”和“格格”这两个称谓,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比如在《还珠格格》中,皇帝的女儿小燕子被称作格格,而在《甄嬛传》中,另一位皇帝的女儿胧月却被称作公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我们对于这些称谓的理解常常受到电视剧的误导。在历史上,公主和格格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二者在地位上相差甚远,绝对不能混淆。因此,想要弄清楚两者的区别,就必须了解清朝对这些称呼的具体规定和历史背景。
明确称呼的由来
清朝的祖先后金政权初创时,国家尚处于战争阶段,天下未定,许多细节如宫廷称号等并没有明确规定。当时女真各部尚未统一,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皇后和妃子制度,王侯的妻子普遍被称作“福晋”。而所有部落的首领女儿,不论身份如何,都被称为“格格”,这是满洲语中的尊称,相当于汉族的“小姐”,并没有任何特别的等级区分。
直到清朝入关后,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政权的稳定让皇室开始有时间处理这些细节问题。皇太极入主中原,随着权力的逐渐稳固,后宫制度被逐步完善。清朝仿照明朝的制度,对皇族女子的称谓进行了区分,开始逐步确定了公主与格格的区别,突出皇帝与普通诸侯的巨大地位差异。
公主的等级差异
清朝的公主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称号,实际上,公主的地位还分为两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固伦公主通常是中宫皇后所生,是名正言顺的嫡女,而和硕公主则是其他妃嫔所生,属于庶出。固伦公主比和硕公主的地位高,因为在古代,嫡庶有别。
固伦和和硕这两个称号分别来源于满文,其中“固伦”意味着“天下”,作为天下共主的女儿,固伦公主的身份极为尊贵,专属于皇后所生的嫡长女。而“和硕”则意味着“地方”,这体现了庶出公主地位的较低。通过这种命名方式,清朝不仅彰显了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也强化了皇族的等级制度。
尽管如此,历史上也有一些例外,某些庶出公主因皇帝的宠爱或其家族的权势,可以被破例提升为固伦公主。乾隆时期的固伦和静公主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她的母亲令妃魏佳氏深得乾隆宠爱,而她的丈夫拉旺多尔济出身显赫,是皇室后裔,因此她的公主身份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公主的丈夫,依照其妻子的公主等级,也会拥有不同的称号。例如,固伦公主的丈夫会被称为“固伦额附”,而和硕公主的丈夫则称为“和硕额附”。公主的地位高于其丈夫,因此,丈夫和其家族成员需要向公主行礼,以表示尊卑之分。
格格的含义与门槛
与公主的严格等级制度相比,格格这一称谓的门槛就要低得多。格格在清朝并非专指皇帝的女儿,而是指所有皇族的女子,甚至包括一些与皇族没有血缘关系但出身贵族的女子。格格这个称谓最初使用较为广泛,不仅仅限于皇族,甚至一些贵族家庭的女子也被如此称呼。
随着清朝的逐渐发展和等级制度的完善,格格这一称号被逐渐规范化,最终成为上层贵族的专有称谓。格格之间的地位也不再平等,清朝进一步对格格进行了分级,形成了五个等级,其中包括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格格。
比如“使女格格”便属于格格中的低等级,这类格格通常是亲王家的妾侍,相当于普通百姓家庭中的通房丫头,尽管有了“格格”的头衔,但其地位并不高。
小结
在严格的古代等级制度下,公主和格格有着显著的差别。尽管“格格”这一称谓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使用,但在清朝的宫廷中,能够成为公主的女子地位显然更为崇高。公主们不仅在封号上享有更高的尊荣,其背后还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家族背景与皇帝的特殊宠爱。而格格们,虽然也是贵族女子,但通常地位不如公主,且格格的称呼范围更加广泛,从低等妾侍到高贵的贵族女子都有可能被称为“格格”。在清朝这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二者的差距并非一眼可见,但却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