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斌斌)
站在南京博物院正门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博”字,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常常我会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历经无数苦难后依旧屹立不倒?或许正是在这个“博”字背后,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铸就了我们民族永不甘于落后于人的精神。即使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我们沉寂了几百年,但至少在过去的1500年里,我们始终是这个世界的引领者。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各自谈论着三国演义、品味着红楼梦,潜移默化中传承着文化的脉动。
自小我便对军事和历史充满热爱,站在这尊汉代武士俑前,仿佛感受到一种雄壮的气势在我心中涌起。这一具具武士俑不仅仅是艺术品,它还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铁血气概。我们的文化需要武士的护卫,文明的光辉需要对抗来自野蛮的侵扰。曾几何时,周边的敌人图谋侵犯,多少正义的英魂为了保卫家国而浴血奋战。这些武士俑正是大汉“虎贲”军的化身,听说他们都出自于历代为国捐躯的将士之后,他们是满门忠烈的象征。
历史上,汉武帝时期曾令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弟组成统一的武装力量,名为“虎贲军”,并特设虎贲校尉为军事指挥官。虎贲军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受任何外人节制,仅仅听从皇帝的号令,举国之内尽可权倾一时。史书上记载过这样一个英雄史诗:匈奴单于倾全力出征,号称动员约30万人进攻西汉,令汉王朝愤怒不已,调遣3000余名虎贲军深夜突袭敌营,结果不仅打败了敌人,还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精神。史书记载,“袭营斩敌一万,追击沿途共斩敌三万”,直到北疆再斩敌一万,最后他们甚至深入敌营,成功杀死匈奴单于,最终才魂归故里。自这次战役后,匈奴再也没有敢于侵扰汉地,流传下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的豪言壮语,足以震撼后人。
漫步至博物院的花园,目之所及皆为美景,园林设计体现了传统汉族建筑风格,恰如人间胜境,而那宛如江南的美丽女子更是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眼前的这一幕不禁令我心潮澎湃,作为一个民族的男人,若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那么生存的意义又何在呢?匈奴单于曾放言要让大汉的女子成为他怀中珍贵的美玉,因此,当时的汉人男子不得不以自己女人的安全作为交易,换取那毫无保障的安宁。然而,那时的我们的祖先心中怀有复仇的热血,光辉的领袖们更是铭记着民族的屈辱与奋斗。在匈奴的尸体被埋葬在茫茫的戈壁与荒漠中时,他们终于找回了失散已久的汉魂。
今天,我作为一名大汉的男儿,更要勇于肩负责任,守护我们华夏的女子以及我们的江山,愿这片美丽的土地与文化能够永续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