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陶庵梦忆》中的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后,便开始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葬之事做打算。不得不说,朱元璋尽管天天被群臣称颂“万岁”,但他并没有因此自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永垂不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后代皇帝,特别是嘉靖帝,年年思索修道成仙的事,似乎有些脱离现实,与他父亲的实际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元璋作为一位能看透人生无常的帝王,无疑是更为实际的一个。
南京的钟山,亦名紫金山,自古以来便是风水宝地。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带着红紫色的气息,当地百姓传言那股云雾便是来自龙气,象征着龙脉的灵气。因此,朱元璋便心生一计,决定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这里,认为这将有助于大明江山的永久兴盛。于是,他便带领三位重臣前往钟山进行“视察”,试图选定最合适的葬地。
这三位重臣的身份可不简单,其中一位便是刘伯温,刘基字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不仅才智过人,精通天文地理,还精通奇门遁甲、谶纬之学。他的智慧与能力,被誉为“神机妙算”,且一度参与了北京城的设计工作,把这座城市规划得如同一只“八臂哪吒”的形状。另一位是徐达,字天德,早年间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勇猛无敌。徐达在大明建立过程中功勋赫赫,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南京的著名瞻园便是他生前的王府。再者,还有汤和,字鼎臣,朱元璋的同乡,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最为传奇的地方在于,作为众多开国功臣之一,他居然逃过了朝廷的屠杀,保全了性命。
三人来到钟山后,先是仔细观察了一番地形风水,接着便选定了一个地方,将其写下藏在袖中。等到他们拿出纸条一对照,竟然发现三人的答案完全一致,这个地方正是如今的孝陵所在地,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然而,钟山的风水并不仅限于朱元璋,历代的英雄人物都曾在此安葬。朱元璋的陵墓左侧便有东吴的孙权墓,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雄主,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朱元璋对这位英勇的前辈深感敬佩,于是他决定不打扰孙权的安息,且大手一挥,说道:“孙权是条好汉,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于是,东吴的大帝孙权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孝陵的“门神”。如今,孙权的墓地与明孝陵的神道相邻,然而墓地已经所剩无几,仅有一块石碑和一座小桥,成为人们匆匆路过时往往忽略的景点。
在建设孝陵的过程中,工人们还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塔,塔内藏有一位和尚的遗体。这位和尚名叫宝志公,生前是南梁时期的高僧,传说他是“济公”的原型,且以佛学见地深刻而闻名。据说,现今寺庙中的许多佛教仪式、撞钟的习俗,都是他所开创的。奇迹的是,尽管宝志公已经过世千年,但他的遗体依旧完好无损,甚至指甲仍在生长,已经绕着身体几圈。
然而,当工人们尝试将他的遗体从塔内取出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他们费尽心力,借助大量壮汉,宝志公的遗体仿佛有千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这一现象迅速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作为曾经的和尚,朱元璋对于这种超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于是他亲自前往和尚塔祭拜宝志公,并承诺为他建造一座金棺银椁,供养他三百六十座庄田,还要为他修建一座灵谷寺。就在朱元璋许下承诺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无法移动的遗体,突然轻松地被抬了出来。这座寺庙最终被朱元璋亲自封为“天下第一禅林”。
不幸的是,灵谷寺在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中被毁,寺内的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唯独一座明代的无梁殿幸存下来。而宝志公的遗体,也随之永远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钟山仍然云雾缭绕,红紫云气映照山川,仿佛依然藏有龙气。历史的脚步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朱元璋、刘伯温、徐达、汤和等人的身影仿佛依然回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灵谷寺的传说,也依旧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