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统治的百余年间,江南各地涌现了大量的科举人才,特别是在清朝的顺治三年到乾隆二十二年这一段时间,共举行了44次科举考试。从各地的进士录取情况来看,江南几乎每个县都有人考中进士。然而,常州府下属的江阴县却显得异常特殊,它不仅没有进士,甚至连举人、贡监生、秀才等较低级别的科举人才也没有出现过。
江阴县,历来以人杰地灵而著称。在明朝时期,江阴籍的进士数量高达75人,位居全国前列,文化底蕴深厚,科举人才辈出。那么,为什么在清朝建立后的百年间,江阴的学子却再也没有走上科举的殿堂呢?答案并非江阴学子才智不济,而是他们拒绝为清朝效力。他们心中始终无法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一次血与泪的历史教训,深刻地烙印在江阴人民的记忆中。要形容江阴人对清朝的仇恨,似乎“恨之入骨,食其肉,寝其皮”都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愤怒。
江阴保卫战的起因与经过
江阴保卫战,是南明弘光朝灭亡后,江南百姓抗清的一次典型战役。这场战斗在许多人心中有着深刻的印象,许多文献和历史记载都对此有详细描述。简要回顾这场战斗,便能揭示江阴民众为何会对清朝怀有如此深的仇恨。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一日,江阴知县方亨(前明进士)发布了剃发令,内容中写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命令迅速激起了江阴士绅与百姓的强烈反应。为了平息民愤,方亨向常州知府宗灏求援,准备动用武力。然而,这份公文在途中被江阴民众截获,令方亨陷入困境。江阴人民愤怒爆发,六月初二日,方亨被抓捕。
紧接着,常州府派出三百兵马前来镇压。可江阴百姓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秦望山与清军展开激战,并将其击败。接着,豫亲王多铎派遣刘良佐统领数万兵马围攻江阴,经过数月的激烈战斗,城内民众坚持抵抗,义军首领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等人,虽然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但他们的民族气节却远超许多所谓的高官。他们带领的江阴百姓坚守城池,顶住了清军的多次围攻。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江阴城终于在八月二十一日沦陷。清军进城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杀,直至八月二十三日才发布“安民”诏书。根据史料记载,经过这场屠城,江阴仅剩下53名幸存的老幼。
江阴保卫战的事实与夸大
江阴保卫战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有很多史书、野史以及现代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记载。然而,在这些记载中,许多细节存在误差和夸大现象。首先,关于这场保卫战的持续时间,许多资料称为“困守孤城81天”,但根据《江阴城守纪》的记载,江阴的实际防守时间应该为41天,而非81天。尽管江阴民众表现出了极强的抵抗力,但清军围城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长。
其次,关于江阴守城人数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出入。一些诗文中提到“十万人同心死义”,但根据其他史料,江阴的实际守军人数应该更少,约为六万。江阴本是一个小县城,按照当时的情况,六万人的人数较为合理。
此外,关于清军的数量和伤亡情况,也有很多不实之处。史料中有记载说攻城的清军数量为二十四万,但这一说法显然过于夸张。实际上,攻城的清军应为八九万人,其中包括刘良佐所部的五万人马,孔有德的五千余兵以及贝勒博洛的精锐八旗兵。至于清军的伤亡人数,同样存在夸大的情况,史料中有说法称伤亡达到7.5万人,并且“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阵亡”。然而,根据历史资料,参与江阴战役的三位清军主帅并未在此役中阵亡,关于王爷阵亡的说法更是无法考证。
江阴的长期反抗与清朝的失败
尽管清朝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江阴的屠杀事件令江南百姓心中产生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清朝为了一时的愤怒与报复,失去了江南人民的心。从此以后,江阴人民对清王朝采取了拒绝合作的态度。江阴的士人不再参加科举,不愿为清朝效力。
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才试图通过为阎应元等抗清英雄平反、修建祠堂来安抚江阴民众。然而,这一举措并未立即改变江阴人民的态度。尽管如此,从乾隆二十二年开始,江阴的读书人才逐渐走上了科举和官场的道路。据统计,清代江阴一共出了64名进士,其中大多数都是乾隆二十二年之后的。
江阴保卫战和其后的历史深刻影响了当地人对清朝的态度,也体现了民族气节与文化积淀的力量。江阴人的坚守与反抗,永远铭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